民俗研究

民俗研究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Folklore Studies

杂志简介:《民俗研究》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5年创刊,国内刊号为37-1178/K,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化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化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民俗史、民俗学史、非遗论坛、民间文学、学术前沿、实践民俗学、田野报告、黄河文化研究、民俗观察、礼俗社会研究、武术民俗研究、佳作赏...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山东大学
国际刊号:1002-4360
国内刊号:37-1178/K
全年订价:¥ 260.00
创刊时间:1985
所属类别:文化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山东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1.71
复合影响因子:0.86
总发文量:1310
总被引量:8938
H指数:33
引用半衰期:7.7692
立即指数:0.1382
期刊他引率:0.8621
平均引文率:23.5366
  • 《民俗研究》百期感言

    作者:乌丙安 刊期:2011年第04期

    《民俗研究》第1期试刊发行前,简涛到沈阳来采访我。那是1985年8月,我刚从日本讲学回来,我当年提出“民俗研究要面向现代化”等建议。今天重新看我当年说的话.我觉得很多话现在还很适用。因为现在很多“化”还是进行式,甚至有的还是未来式。这并不意味着我有某种预见性,主要是因为我在日本期间,

  • 良师益友启迪学术之路

    作者:刘德龙 刊期:2011年第04期

    作为山东省民俗学会一成立就担任副会长的我,原本并不是从事民俗学专业的学者,也不是相关专业毕业的学生。历数一下,我在已经刊印百期的《民俗研究》上,前前后后也只发表了不过五六篇文章。但是,《民俗研究》这个学术期刊,与山东省民俗学会一样,是引领我走上民俗学研究与应用道路的启蒙源泉、良师益友。

  •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作者:李万鹏 刊期:2011年第04期

    《民俗研究》创刊20多年了,我有很长一段时间在编辑部工作。我觉得《民俗研究》创刊和中国民俗学的中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打倒“”以后。国内一批老教授提出要恢复民俗学,首先是民间文学恢复了,后来逐渐扩充,民俗学也复兴起来。民俗学之所以兴起,固然与老教授们的提倡有关,

  • 漫忆当年创刊时

    作者:叶涛 刊期:2011年第04期

    转眼间,《民俗研究》杂志从创刊至今已经走过了26个年头,即将出版第100期。自1985年参与杂志的创办,到2008年调离山东大学、卸任杂志编务,我人生中的23年是在《民俗研究》杂志的风风雨雨中度过的。如今,回忆杂志创办之初的一幕幕场景,回想当年的人与事,就像发生在昨天一般。

  • 中国民俗学的当下危机与发展机遇(代主持人语)

    作者:张士闪 刊期:2011年第04期

    现代民俗学在其诞生之时,无论在西方还是中国,都与人文学或日文史之学密不可分,其学术从业者大部分是历史学家、文学家乃至哲学家,文史修养深厚,而研究所赖以展开的资料在很大程度上也多是文献史料。民俗学的此一学缘造就了民俗学和人类学、社会学的重要差异,

  • 民俗文化的内价值与外价值

    作者:刘铁梁 刊期:2011年第04期

    当前的民俗学,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话语简直是难解难分,这一方面使得民俗学拥有了一个参与解决现实文化危机的身份,另一方面也由此发生了一些理论上的混乱。一个核心的问题还没有澄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真的能够说明民俗文化的价值吗?

  • 民俗学的人文学学科特征

    作者:赵世瑜 刊期:2011年第04期

    “民俗学:人文学术抑或社会科学?”这个话题究竟有没有意义?这其实关系到民俗学研究在中国兴起百年来的学科地位和与其他学科的关系问题。

  • 处于人文与社科之间的人类学和民俗学

    作者:王建民 刊期:2011年第04期

    我是做人类学的。相对来说对民俗学不是太熟悉。我可以介绍一下人类学界的相关讨论。也许对今天关于“民俗学:人文学术抑或社会科学”的讨论有一点启发意义。对人类学来说,因为采用田野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可能更倾向于艺术或者说人文学科,所以很多人主张人类学是人文学科。但另一方面,

  • 中国民俗学研究梳理下的思考

    作者:周大鸣 刊期:2011年第04期

    如果你想了解一门科学是什么,你首先要看的,不是它的理论或发现,当然也不是它的辩护士对它的说法;你应当看到的是它的实践者们做的是什么。

  • 新时期民俗学研究范围与方法的探索

    作者:黄永林 刊期:2011年第04期

    民俗学与其他学科一样都经历了一个发生、形成和发展过程。早期人文学派的民俗学主要从文学和历史的角度开拓民俗学的研究领域,历代民俗学家在研究观念和方法上不断创新,从而形成了人文学派、人类学派、精神分析学派、神话学派、语言学派以及结构学派等等。诸种学派林立的局面,有力地促进了民俗学的发展、

  • 资料、阐释与实践——从学术史看当前中国民俗学的危机

    作者:刘晓春 刊期:2011年第04期

    在当今中国,民俗学的传统研究对象逐渐进人到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不同学科领域,民俗学与人类学之间具有的天然亲缘性,导致民俗学一直以来具有“人类学倾向”,民俗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边界渐趋模糊。随着非遗保护运动的强势展开,大批的民俗学者参与其中,

  • 从民俗、民俗学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作者:卞利 刊期:2011年第04期

    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普通民众创造、传承和享用的日常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历久而弥新。它为某一地域民众所拥有和享用,从物质生产到精神生活,从人生仪礼到岁时节令,从衣食住行到内心世界,从丰富多彩的语言民俗到歌舞狂欢的民间游艺和竞技等等,所有这些都属于民俗的范畴。民俗说到底是一种文化,

  • 马来西亚华人端午节的历史与内涵

    作者:王琛发 刊期:2011年第04期

    端午节作为中国的传统农时节日,其中的节俗,如吃粽子、赛龙舟等,都与端午所处的特殊季节有关。但是,中国的端午节随着下南洋的华人传到南洋地区之后,尽管南洋的地理环境和气候与大陆大不相同,南洋的华人仍沿袭了在汉历五月初五过端午、吃粽子、赛龙舟、纪念屈原的习俗,对于南洋的华人而言,端午节成为保持民族记忆、强化与故土的文化纽带...

  • 汉代民间巫术与知识信仰

    作者:赵光怀 刊期:2011年第04期

    巫术思想及信仰在汉代具有深厚的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是汉代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巫术与汉代知识和思想发展水平相适应。巫术思想和巫术活动具有广泛性特征。巫术在汉代思想文化中的功能主要表现在文化知识的积累与思想信仰两个方面。是文化知识积累的重要途径,是文化“小传统”的主要发展形式。民间巫术信仰与主流意识形态之间存在共同的知识...

  • 由《礼记·内则》看两周时期的事佩习俗

    作者:马荣良 刊期:2011年第04期

    《礼记》中有不少关于腰佩的记载,主要散见于《玉藻》、《内则》等篇目中。腰佩可分为德佩(玉佩)与事佩两种,与《玉藻》篇所载之条目多涉及德佩不同,《内则》篇所载之条目则侧重于事佩,藉此可以窥见两周时期的事佩习俗。两周时期,事佩多为成年男女佩系,除了用作装饰,还兼具实用价值。男女所佩之事佩,可谓名目繁多。但又同中有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