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研究

民俗研究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Folklore Studies

杂志简介:《民俗研究》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5年创刊,国内刊号为37-1178/K,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化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化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民俗史、民俗学史、非遗论坛、民间文学、学术前沿、实践民俗学、田野报告、黄河文化研究、民俗观察、礼俗社会研究、武术民俗研究、佳作赏...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山东大学
国际刊号:1002-4360
国内刊号:37-1178/K
全年订价:¥ 260.00
创刊时间:1985
所属类别:文化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山东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1.71
复合影响因子:0.86
总发文量:1310
总被引量:8938
H指数:33
引用半衰期:7.7692
立即指数:0.1382
期刊他引率:0.8621
平均引文率:23.5366
  • 记忆文化的全球化?——记忆政治的视觉偶像、原教旨主义策略及宗教象征

    作者:沃尔夫冈.卡舒巴; 彭牧 刊期:2012年第01期

    通过正式形成共同记忆,记忆政治在塑造民族国家和使社会成为共同体方面一直是一种重要手段。集体记忆现在愈发随变动的全球情境而变化。新形式的记忆政治具有“跨国”形象和“超国家”方式,呈现出记忆政治全球化的新趋势。在过去的几年中,这些趋势已在全球蔓延,无论欧洲、亚洲或美洲。它们通过新的文化形式如互联网,传达着新的信息——往往...

  • 列维纳斯的“生活”理论

    作者:胥志强 刊期:2012年第01期

    “生活”概念在当代中国民俗学研究中具有基础理论的地位,但对这一概念的界定还存在着含混不清之处。列维纳斯对于“生活”的本体论说明,有助于我们深入思考民俗学基本理论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如“生活”在什么意义上是整体性的、“生活”意味着什么、“生活”与行为的关系如何等等。

  • 生活就是民俗——关于民俗文化与都市发展的若干思考

    作者:康保成 刊期:2012年第01期

    生活就是民俗,都市民俗就是都市居民长期积累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无论过去抑或当今,都市中都会同时具有健康、有益的生活方式和种种陋俗,这二者都应成为我们的研究对象。真正的都市新民俗应该是生活的一部分,以人为本,而不是作秀。政府在民俗形成过程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若能及时把握都市民俗的建设方向,采取正确措施,就能成为移风易俗...

  • 重新审视五四与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命运——以20世纪对于传统节日的批判为例

    作者:陈连山 刊期:2012年第01期

    中国现代民俗学发源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也受制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科学至上主义和强制启蒙是民俗学发展的禁锢,既不符合西方经典思想,也违背现代社会道德。只有破除这两个禁锢,中国民俗学才有可能正常发展。

  • 名与实之争——对中国民俗学史研究的批评与反思

    作者:王素珍 刊期:2012年第01期

    关于中国民俗学史的研究,自来都存在民俗学史的界限、范畴与领域之争,也就是说,中国民俗学史到底可以包括哪些内容,应该包括哪些内容。本文就此问题,分三个时段进行考察,在总结了各个时期“名与实”之争的特点基础上,对中国民俗学史的研究进行了回顾与反思。

  • 理雅各对中国文化的尊重与包容——从“译名之争”到中国经典翻译

    作者:王东波 刊期:2012年第01期

    理雅各以译介中国经典而成为19世纪欧洲著名的汉学家。理雅各翻译中国经典由“译名之争”肇始。“译名之争”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将God译为汉语。作为论争一方的主要人物,理雅各的观点也经历过由最初的译“神”到最后的译“帝”的重大转折。这其中理雅各深入中国经典,以大量的例证论证了将God译为“上帝”与《圣经》的并行不悖性,这也体现出他对...

  • 1958年:战后日本民俗学转折的胎动

    作者:王京 刊期:2012年第01期

    本文注目于1958年4月日本民俗学的两个大事件:即(1)由大间知笃三、冈正雄、樱田胜德、关敬吾、最上孝敬等编辑的《日本民俗学大系》(全13卷)开始出版;(2)东京教育大学和成城大学分别开设民俗学专业,开始招生。通过对其内容、人物关系以及背景的分析,揭示日本民俗学迎来柳田国男指导下作为近代学术确立以来的重大转折时期的具体状况。

  • 地方志与风俗的区域研究——对早期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两篇毕业论文的分析

    作者:赵旭东; 齐钊 刊期:2012年第01期

    我们将惯常被学界所忽视的两篇早期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的毕业论文《亲迎婚俗之研究》与《中国婚丧风俗之分析》并置在一起进行考察和分析,发现前者的主旨可用亲迎“三区论”予以概括,而后者则用婚丧“四区说”更为合适,两者的研究皆是以地方志为研究材料,围绕各自的研究主题进行阐述,它们具有诸多的异同之处,对修正和弥补单一村落和社区研究...

  • 摩喉罗与宋代七夕风俗的西域渊源

    作者:刘宗迪 刊期:2012年第01期

    夕节是中国传统节日,这个节日在汉魏之际确立之后,一直到唐代,其节日活动主要是以拜星乞巧为主,相沿成习,未有大变。但到了宋代,七夕风俗却大为改观,不仅节日气氛空前热闹,而且出现了众多前所未有的节物,如泥孩儿摩喉罗、谷板、种生等。尤其是摩喉罗,更是令宋代官民趋之若狂。关于摩喉罗的来历,近世学者一般都认为源于佛教。本文比较...

  • 民间特色:随葬物与阴间生活信仰——以浙江丧葬文化为例

    作者:陈华文; 陈淑君 刊期:2012年第01期

    丧葬习俗丰富而多样,它与信仰的关系是千丝万缕,而随葬物品在丧葬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非常独特。区域存在的随葬文化虽然各地差异明显,但却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历史或时代的特色。文章透过浙江丧葬文化中随葬物类型的多样性以及具体的形态和内容,揭示这种多样性随葬物与另一个世界、与人们想象中的阴间生活和信仰的关系。

  • 从《西铭》出发看张载的宗法思想

    作者:周赟 刊期:2012年第01期

    张载特别重视礼学,由此成为关学的首要标志。二程门人谢良佐曾批评张门弟子“溺于刑名度数之间”,也从侧面反映出关学浓厚的礼学特质。本文试图从《西铭》与儒家传统的两处矛盾入手,探讨张载复归周礼宗法思想的内在诉求。

  • 子弟书目录的编纂刍论——兼评《清代八旗子弟书总目提要》

    作者:李振聚 刊期:2012年第01期

    某一学科专科性目录的编纂,是此学科一个阶段学术发展的表现,同样也为此学科的学术研究提供便利。子弟书目录即属于专科性目录。探索子弟书目录的编纂,解决编纂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不止对编纂一部优秀的子弟书目录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对其他俗文学作品诸如木鱼书、鼓词、快书等古籍目录的编纂,也具有很重要的启发意义。

  • 古道、庙宇与村落生计

    作者:刁统菊 刊期:2012年第01期

    山东莱芜和庄乡横顶村地处齐鲁交界,当地俗语云:“一个雨点分两半,一半灌淄河,一半灌汶河”,是对该村地理位置的生动而真实的描绘。村中的齐鲁古道忠实地见证了社会经济、家族历史和生活文化的变迁与兴衰,而五座庙宇作为一种文化景观,深刻地反映了当地的特殊历史进程,联系着地方民众的生活方式和诸多文化现象。神灵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 碛口古渡水陆交通运输民俗调查报告

    作者:闫爱萍 刊期:2012年第01期

    在清初至民初二百多年间,碛口古渡成为连接秦晋,沟通大西北和中原、华北、华中地区的水旱码头和商业重镇。其间,伴随着商业繁华,水路和陆路交通方式的不断发展壮大,该水旱码头和商业重镇形成一系列相关的民俗文化现象。对于这些民俗文化的调查,有助于更好地解析碛口古渡的兴起、繁盛和没落的原因,从而进一步推动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

  • 双星水族的建房习俗初探

    作者:代世萤; 张振江 刊期:2012年第01期

    由于一直与外界少有交往,贵州独山双星水族人民的民居至今以传统的水族干栏式建筑为主,而“五柱三间”类型的则是当地最为普遍的民居样式。双星水族人民较为完好地保留了修建这种传统水族建筑的各种习俗,至今建房时仍然有许多独具民族特色的程序和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