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研究

民俗研究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Folklore Studies

杂志简介:《民俗研究》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5年创刊,国内刊号为37-1178/K,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化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化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民俗史、民俗学史、非遗论坛、民间文学、学术前沿、实践民俗学、田野报告、黄河文化研究、民俗观察、礼俗社会研究、武术民俗研究、佳作赏...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山东大学
国际刊号:1002-4360
国内刊号:37-1178/K
全年订价:¥ 260.00
创刊时间:1985
所属类别:文化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山东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1.71
复合影响因子:0.86
总发文量:1310
总被引量:8938
H指数:33
引用半衰期:7.7692
立即指数:0.1382
期刊他引率:0.8621
平均引文率:23.5366
  • 从民到公民:中国民俗学研究“对象”的结构转换

    作者:户晓辉 刊期:2013年第03期

    作为概念和学科“对象”的民,并非直接对应于现实中的任何人群(所谓的“民间”),而是现代学者的概念“发明”与所指重组的结果:民不仅是下层社会的各种角色,更是理想的新人或新民,中国现代民俗学的民的隐秘渴望是成为公民。近年来,高丙中提出从民到公民的转换,恰好以理论命题的形式道出了中国民俗学或民间文学作为一门实践科学的内在目...

  • 民俗复兴与公民社会相联结的可能性——古典理想与后现代思想的对话

    作者:吕微 刊期:2013年第03期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中国并行地发生了两场后来彼此相遇的“后现代事件”,其一是发生于民间社会的“民俗复兴”,其二是发生在民间文学一民俗学界的“范式转换”,当二者终于因民间文学一民俗学的“田野研究”而直接照面,它们各自最初并不明确的实践意义就通过双方的对话而逐渐显现出来,即:“民俗复兴”是世界范围内的后现代语境中,普通...

  • 民俗学与地理学交叉研究的理念与实践

    作者:董晓萍; 王静爱 刊期:2013年第03期

    全球化时期自然与文化研究同等重要,地理学与民俗学的交叉研究是一种趋势。双方可以共同研究文化空间与文化主权的关系,地球环境与人类遗产资源共同保护战略,传统文化资源的空间信息整编和共享对策,现代自然环境和文化变迁中的复杂交织现象,文化传统(含民俗因素)对地理环境、生态环境和经济环境的多重影响等,重塑国家文化主权形象,反对...

  • 劳作模式与村落认同——以北京房山农村为案例

    作者:刘铁梁 刊期:2013年第03期

    近代以来,受工业化和城乡市场体系变迁的影响,北京西部农村的农民在土地耕作之余除了进入工矿企业做工之外,还在副业手工业的商品化生产中投入更多劳力,使得不同村落的商品生产走向专业化。在这个过程中,村落集体无论在生产技能还是在市场竞争能力上都进一步拥有了共通的身体经验,从而增强了村落的认同感。可以提出“村落劳作模式”的概念...

  • 生命经验的裸写:都市民俗志的潘多拉盒子

    作者:岳永逸; 孔雪 刊期:2013年第03期

    作为一种研究范式,中国民俗志已经有了多种尝试,并开始注重文艺创作始终力图再现的生命经验和个体感受。裸写的《乡村医生·父亲:乡村医患关系的变迁(1985—2010)》给民俗志提供了一个化理论思考于无形的个案。它在事实与理论、观点与资料、理智与情感之间的取舍也成为绑在民俗志潘多拉盒子上的导火线。当越来越多的大众读物都声情并茂地书...

  • 平常的日子与非常的控制——一次晚清乡村危机及其社会结构的再思考

    作者:赵旭东 刊期:2013年第03期

    中国村落的开放性和闭合性问题,已成为理解一般乡村社会政治结构的一个分析维度。村落共同体开放性和闭合性的条件,有赖于生活世界中人生历程的平常与非常之间的明确划分。平常期的闭合性使得村落共同体生活得以保持,而非常状态的不安定期则往往会导致乡村共同体的门户开放,由此使得外部力量以各种方式进入乡村社会中来。对山东省潍坊市南仲...

  • “血社火”历史文化新探

    作者:李永平 刊期:2013年第03期

    血社火的文化渊源应该追溯到杀牲献祭的丰穰仪式,而其技艺则来自于由西亚传入的祆教之神幻术“七圣刀”(或称“七圣法”)仪式。历史上,血社火曾经在各地广泛分布,并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到祆教“末日审判”信仰和目连文化的很大影响。

  • 图形映像:“胜”与民俗观念

    作者:韩澄 刊期:2013年第03期

    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图形符号之一的“胜”,本质上是指生殖信仰及其观念的繁衍。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胜”又逐渐分离出意象与转义两大类别,体现出社会文化嬗变的过程。“胜”是传统文化精神的镜子,包括了人生的各种需要和方方面面,具有重要的文化传递功能。但在当代社会生活中,“胜”无论是作为装饰形态还是民俗象征,似乎越来越远离我们的...

  • 轿子的形成、演变与跨地域传播

    作者:张之帆 刊期:2013年第03期

    作为传统时期的一种重要代步工具,轿子经历了一个产生、发展与跨地域传播的过程。这其中,既有自下而上的推动力,也有自上而下的限制性规范,还有不同政治权威的调节作用。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传统风俗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有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

  • 战后日本满洲移民“记忆之场”的生成——以20世纪60—70年代原开拓团的建碑、祭奠活动为中心

    作者:赵彦民 刊期:2013年第03期

    1945年日本战败至50年代末,满洲移民的自身体验处于失语与沉默的状态。但在60年代,全国满洲开拓纪念碑的建立、《满洲开拓史》的刊行及定期举行的祭奠活动成为想起满洲开拓体验的契机,多元化的满洲个体体验被凝缩为集体记忆,以物质形式变得可视化。这种全国性的活动与仪式,作为一种格式化模式在地方社会的满洲移民相关团体中不断扩散、流通...

  • 《清华简·赤鹄》篇与“后土”人格化

    作者:姚小鸥; 卢翮 刊期:2013年第03期

    “后土”人格化是土地崇拜到土地神信仰的必经阶段。《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三)·赤鹄之集汤之屋》中,“后土”受帝命作祟致使夏后患病,表现为有具体行为的人格神。这是“后土”人格化早期形态的珍贵材料。

  • 商代的神灵世界——从帝臣看商代的神灵关系

    作者:王进锋 刊期:2013年第03期

    一般认为,商代的神灵有帝、祖先神、自然神三类。这三类神灵之间的关系是商史研究中的重要话题。从帝臣来窥探商代的神灵关系是一个新的视角。商代的帝臣就是帝的臣,是帝的下属。商代的祖先神、自然神都是帝臣,因而它们都是帝的下属,所以,帝是商代的至上神。商代的帝不是商王的祖先神,但是祖先神可以影响帝。商代的祖先神内部也有一定的高...

  • 多面的他者:16至20世纪中叶西方视野下的萨满形象

    作者:郑文 刊期:2013年第03期

    16至20世纪中叶,作为“他者”的萨满被西方人塑造成多种形象:中世纪时的异教徒、恶魔代言人;启蒙运动时期的骗子;人类学视野下的信仰原始低级宗教的人、精神错乱者、部落的精神分析师等。萨满形象的每一次转变,都与西方社会自身社会思想和文化潮流的风向密切相关。

  • 狐魅崇拜的早期流变

    作者:任志强; 庞晓蒙 刊期:2013年第03期

    狐魅堪称中国人观念中各类精怪的代表,在早期它往往被称作“魅”、“狐魅”、“妖魅”等。狐狸能从百物中脱颖而出成为精魅,除了与秦汉时期盛行的“物老成精”的观念和求仙思想有关外,更与狐狸自身的特点及其与人的关系有很大关联。狐狸昼伏夜出、性格多疑、机智多诈等颇具灵性的特点,正是它被赋予各种神秘功能的生长点。狐狸介于家畜和野兽...

  • 韩国龙信仰形成的研究

    作者:高福升 刊期:2013年第03期

    在韩国,龙信仰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在经济、政治和宗教诸方面均有明显体现,并形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的庞杂信仰体系。正因为此,龙信仰的形成期和形成背景成为学术界,特别是民俗学界极为关心的两个问题。在此即结合已有之研究,对这两个问题做具体论述,并阐释其所蕴含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