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研究

民俗研究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Folklore Studies

杂志简介:《民俗研究》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5年创刊,国内刊号为37-1178/K,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化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化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民俗史、民俗学史、非遗论坛、民间文学、学术前沿、实践民俗学、田野报告、黄河文化研究、民俗观察、礼俗社会研究、武术民俗研究、佳作赏...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山东大学
国际刊号:1002-4360
国内刊号:37-1178/K
全年订价:¥ 260.00
创刊时间:1985
所属类别:文化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山东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1.71
复合影响因子:0.86
总发文量:1310
总被引量:8938
H指数:33
引用半衰期:7.7692
立即指数:0.1382
期刊他引率:0.8621
平均引文率:23.5366
  • 资源化与遗产化:当代民间文化的变迁趋势

    作者:徐赣丽; 黄洁 刊期:2013年第05期

    当代民间文化在国际化、现代化和地方文化复兴的趋势下,受到外部多方力量的影响,进行资源和价值重构,逐渐形成了资源化和遗产化的两大趋势,并呈现为多种可能性,深刻影响着其自身的变迁与发展。从当代社会文化变迁的动态场域与权力话语、民间文化的价值重构及其社会影响等方面,研究民间文化是如何进入民族、国家乃至世界的公共层面而发挥作...

  • 超越“遗产观”的中国民俗学发展

    作者:陈映婕 刊期:2013年第05期

    具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动力并非来自基层社会,其本质属于国家政治的范畴。当下出现了一个体制内部精英共谋、各类资本转化与互惠、遗产主体边缘化的中国“非遗”生态。由于国家视野与学术研究对于“遗产”的观点存在异质的价值悖论,令介入遗产事务的学人们多有困惑与妥协,而中国“非遗”保护浓郁的行政特色,决定了无法以此去...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道德价值探究

    作者:李占伟 刊期:2013年第05期

    作为人类的历史创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类生活的许多方面都有关联,因此它的价值也是多方面的。然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重要价值——道德价值,学术界却鲜有论述。在确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乡土民俗性,挖掘民俗与道德伦理深层关联的基础上,便不难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当代道德价值:就道德个体而言,它事关个体的名誉与自信,...

  • 魏晋南北朝乳名考说

    作者:盖翠杰 刊期:2013年第05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典籍中出现了大量的乳名,由于当时佛教盛行,在乳名的选择上具有浓厚的佛教色彩;当时人物品评风气盛行,也直接影响到了乳名的使用,使乳名不仅限于家庭或家族内部的称谓。乳名小字与姓名原始禁忌的密切相关,使乳名的使用也出现了诸多忌讳。

  • 辇舆威仪:唐宋葬礼车舆仪制的等级性与世俗化

    作者:王铭 刊期:2013年第05期

    在唐宋时期的丧葬礼中,卤簿车舆承担着运载亡者遗体、亡魂及各色陪葬器物的功能,同时由于其具有展示于道路的作用,因而往往成为丧家炫耀经济实力的极好机会。在唐代前后期丧葬制度的转变上,卤簿制度发挥了重要作用,并成为丧葬车舆仪制下移的榜样和标杆。卤簿制度通过诏葬而被民间沿袭,丧葬车舆制度通过凶肆或社邑提供,成为民间丧葬礼炫耀...

  • 明代大统历的社会流动与时间意义

    作者:陈雪 刊期:2013年第05期

    作为划分年度时间依据的历书,直接影响着各种民俗活动的时间安排。而历书从国家进入民间,则存在一个复杂的运作过程。明代的年度历书大统历的传播,是以各布政司为中心,地方绅士为重要桥梁,自上而下在社会中进行的。国家解决每年印制历日成本的方式,则为赋役体系中以“物料”和“差役”两种形式存在的历日银的征收。大统历的传播客观上构建...

  • 清代民国的汉人蒙古化与蒙古人汉化

    作者:樊如森 刊期:2013年第05期

    清代前期的满蒙一体化政策,确立了蒙古人对草原土地的优先占有和使用权,保障了蒙古族在与汉族交往中的主导地位,致使到草原经商和佃耕的汉族人,不得不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交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自觉地与蒙古社会保持高度一致,表现为汉人的蒙古化。而清末民国时期,随着草原垦殖由非法变为合法,数百万的汉族人得以在塞北安家落户,...

  • 传统乡规民约何以可能——兼论乡规民约治理的条件

    作者:周家明; 刘祖云 刊期:2013年第05期

    作为民间法的乡规民约在传统中国乡村社会治理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对乡规民约如何起作用即其权威来源和基础却鲜有研究。探究乡规民约的权威来源是理解和把握乡规民约在乡村社会地位的重要视角。本文以马克斯·韦伯的权威来源理论为分析框架,从熟人社会的礼治秩序、乡约组织的宣教引导、宗族制度的家法族规、乡村精英的教化授命等角度探究...

  • “三位一体”的火神——生活世界中的神话记忆模式研究

    作者:高海珑 刊期:2013年第05期

    以河南几个地区的火神神话为例,从赫勒的“日常生活”概念出发,运用“文化记忆”的理论视角,将地域社会中的神话作为一种文化记忆形式,来尝试探讨火神神话记忆模式的构成。“神话记忆模式”指火神记忆中那些有固定格式的记忆形式,它具备三个特质:物质形式、神话象征和社会功能。按照记忆媒介的不同,外在物质形式又展现为物象、行为、语言...

  • 隋唐五代民间秘密宗教的开端

    作者:李浩 刊期:2013年第05期

    隋唐五代时期民间信仰的组织形态发生了明显的分化,其中一支与佛教的异端、民间道教相结合,发展出自己的教义与教团,日益组织化、制度化,以秘密宗教的形式向民间渗透。始终存在的民间信仰传统、佛道两教的深刻影响与隋唐五代纷乱的社会状况,为民间信仰的组织化和民间宗教的形成提供了历史之源。

  • 明代的旗纛之祭:中国古代军事性祭祀的高峰

    作者:郭红 刊期:2013年第05期

    明初在各地设置旗纛庙,成为中央与地方常规的祠祀之一。旗纛庙及旗纛祭祀是对唐宋杩祭的最大发展,为中国军事性祭祀的高峰。它与明代卫所制度密切相关,与其兴衰相伴。虽然旗纛庙在明代分布地域极其广泛,但是因为其强烈的军事色彩,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太远,因而不能真正融入民间。

  • 王渔洋小说中的科举俗信

    作者:辛明玉 刊期:2013年第05期

    中国科举制度在中国和世界史上都是最具开创性和平等性的官吏人才选拔制度,王渔洋源远流长的家族科举历史和独特丰富的个人科举经历,使其小说对科举俗信的把握具有历史的深度和思想的厚度。通过对王渔洋小说中有关科举俗信的信仰内容、神灵谱系、信仰媒介、信仰方式等方面的系统分析,有助于揭示出明清之际科举信仰民俗的发展脉络和时空特点。

  • 多面性“箭垛式人物”的形成原因及其启示

    作者:王伟杰 刊期:2013年第05期

    箭垛效应是我国民间文学中的重要现象。我国多数学者认为,萦绕在箭垛式人物周围的传说故事多为情节相似的正面形象堆积。然而,箭垛效应同时也存在着反面人物形象的堆积、正面人物的侧面形象堆积,甚至是正(反)面人物的反(正)面形象堆积。这与民间文学的集体性有着莫大关联:先民对自身集体力量的艺术加工、古代社会一大堆相似人物的集体存...

  • 赵飞燕故事及其小说变奏

    作者:阳清 刊期:2013年第05期

    赵飞燕故事源出《汉书·外戚传》,随后在《西京杂记》、《拾遗记》、《飞燕遗事》等小说文献中得到逐步丰富,又在初唐传奇《飞燕外传》、北宋传奇《飞燕别传》、南宋文言小说《绿窗新话》、明代文言小说集《情史》,以及明清章回小说《昭阳趣史》、《东汉演义》中得到进一步的文学演绎。关注赵飞燕故事在不同时代的小说变奏,有助于考究叙事习...

  • 冯梦龙的民歌编纂

    作者:徐文翔 刊期:2013年第05期

    冯梦龙首次将民歌作为一种与正统诗文并列的文学样式,并从不同层面肯定了民歌的价值和地位。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民歌编纂的总原则——“从俗谈”,并在体例的编排和评注的运用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编纂方法,对今天的俗文学整理工作仍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