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研究

民俗研究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Folklore Studies

杂志简介:《民俗研究》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5年创刊,国内刊号为37-1178/K,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化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化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民俗史、民俗学史、非遗论坛、民间文学、学术前沿、实践民俗学、田野报告、黄河文化研究、民俗观察、礼俗社会研究、武术民俗研究、佳作赏...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山东大学
国际刊号:1002-4360
国内刊号:37-1178/K
全年订价:¥ 260.00
创刊时间:1985
所属类别:文化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山东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1.71
复合影响因子:0.86
总发文量:1310
总被引量:8938
H指数:33
引用半衰期:7.7692
立即指数:0.1382
期刊他引率:0.8621
平均引文率:23.5366
  • 女性的社会发展及其文化多样性

    作者:董晓萍 刊期:2014年第02期

    西方的女性评价经历了从性化到性别他者的变化,而中国的女性评价(特别是在现代社会),则经历了由性别她者到性别他者,再到身份她者的转变。二者差别是由中西不同社会文化背景造成的。在中国,对女性的社会评价不如文化评价那样稳定,而文化评价更依赖历史传统和文化多样性,且可以给女性的社会发展及其相应影响性评价提供多样化的方式,有利...

  • “民俗主义”及其差异化的实践

    作者:王杰文 刊期:2014年第02期

    “民俗主义”曾经是国际民间文化研究领域的关键词,围绕这一关键词的学术争论直接导致了国际民间文化研究领域的范式转型。然而不同国家因历史与现实环境不同,在面对自身传统文化时所采取的态度也自然不尽一致,其“民俗主义”及其相关研究便呈现出国际性的差异。这种国际性的差异有助于反思当前“民俗主义”话语的霸权性。

  • 意图性及其表象——生命意志、文化风俗与人的类特征

    作者:张和平 刊期:2014年第02期

    人的本质意图,内含“使人成为人”的意义指向。意图性也就意味着鲜明的针对性,即它总是要为人最终能摆脱他的似动物般的表象特征而有所作为。在这一过程中,伴随着人的类存在自意识的觉醒,并通过人类理性及意志力的双重塑造,人类成功地获得了类存在的特殊性,即完成了他有别于一般动物的存在表象。这一过程不仅是人类文明(文化风俗)的被创...

  • 中国对民俗的使用

    作者:艾伯华(Wolfram; Eberhard); 岳永逸(译) 刊期:2014年第02期

    一、民俗的定义 民俗学属于社会科学,但它可能是社会科学中发展程度最低的学科。仅仅在为数不多的几个国家,民俗被视为一个独立的特殊的领域。民俗学经常被视为人类学的一部分,而可能甚至更常见的是将其作为语言学的分支,或者是民族语文学的分支(日耳曼语、英语、罗马语)。也即,至少在部分意义上,缺乏对这个领域的清晰界定。一般而言,...

  • 民俗博物馆建设与非物质遗产保护

    作者:单霁翔 刊期:2014年第02期

    随着对人类整体文化环境的关注,民俗博物馆得以发展。博物馆在收藏、研究和展示民俗文化遗产方面,具有重大的责任,既是博物馆进一步实现其核心价值,又是进一步深化其社会服务的体现。

  •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转化的亚洲经验与范式建构

    作者:潘鲁生 刊期:2014年第02期

    亚洲国家有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在认定和立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引领性的探索和尝试,结合经济发展,以当代设计观念转化“非遗”资源的传统文化样式,用当代设计语言转化传统文化元素,通过当代设计创意产业转化传统文化产业,以及通过当代设计创意产业发展转化传统文化产业,取得了一系列经验。从“解决问题的模式”角度...

  • “非遗”语境中民间美术与艺术设计的共向发展刍议

    作者:耿涵; 马知遥 刊期:2014年第02期

    在商品经济背景下,文化保护成果遭到异化,从而导致平庸化与粗鄙化,是“非遗”保护中的关键问题。在“非遗”保护.的语境中,关注本土化的艺术设计,注重设计的本土化与民间美术的相互影响,既是助力“非遗”保护工程的新角度,也是一条经济与文化并行发展的有利尝试,更是通向全民“文化自觉”的有效路径。

  • 自洽衍变:“非遗”理性商业化的必然性分析——以传统手工艺为例

    作者:张礼敏 刊期:2014年第02期

    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起源即带有商品属性,其发展亦与社会经济密不可分。尊重和正视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业属性与现代文化创意潜力,打破“断面式”保护的思维模式,允许并助推其适应现代审美需求和生活需要的自洽性转变,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性商业化,方可实现生产性保护与“非遗”的传承和振兴。

  • 中国近十年岁时节日研究综述

    作者:萧放; 董德英 刊期:2014年第02期

    2003年至2013年是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十年,传统节日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与集中体现,得到全社会的共同关注。节日文化研究者在传统节日复兴过程中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不仅继续研究节日历史、内涵、功能、意义,同时更重视传统节日文化的现代回归与社会实践,在政府决策、媒体宣传与民众节日知识普及方面表现优异,节日研究成果丰...

  • 从“神话与历史”到“神话历史”——以20世纪“神话”与“历史”的关系演变为考察中心

    作者:于玉蓉 刊期:2014年第02期

    “神话”进入中国学界后始终与“历史”相形相生。顾颉刚受民俗学的启发提出“疑古”口号,倡导多角度审视“神话”的独特性质,然“古史辨”极端派却将“神话”与“历史”完全剥离;钱穆、徐旭生等历史学家驳斥其“妄肆疑辨”,认为神话传说中自有历史真实的因子;陈梦家、张光直等考古学家将神话学理论用于古史研究并取得新的进展。随着“神话...

  • 西王母神话与上古丰收庆典

    作者:杨文文 刊期:2014年第02期

    神话源于仪式,最初是对仪式的叙述和解释,这是神话一仪式学派的重要观点。本文以西王母神话为例,将西王母神话的叙事要素与古代秋收庆典的诸环节相比较,证明西王母神话源于秋收祭祀,西王母的原型就是丰收祭祀所供奉的始祖母。

  • 报本开新:战国秦汉时期的先农信仰研究

    作者:魏永康 刊期:2014年第02期

    秦人在东进和发展农业的过程中,受报功崇始观念的支配,吸收了周人的农神祭祀系统,创立了本族的农神即“先农”。随着秦统一而将此风俗推广到天下各郡县,成为官方祭祀。整合而成的先农,又受大一统余绪的影响,后人便理所当然地视其为神农炎帝、田祖、先啬等。刘邦建汉后,另立灵星而取代先农的核心信仰地位。文帝时期,形成了籍田礼、即祭祀...

  • 澳门传统茶楼的文化图景——以《澳门乡土茶事》为中心的考察

    作者:王熹 刊期:2014年第02期

    澳门传统茶楼是饮茶与品尝各种风味食品的主要场所之一,体现出浓郁的本土及岭南地域文化特征,经营管理则继承和弘扬了中国传统茶文化的理念。而传统茶楼以人性化服务为宗旨和目的的经营模式,营造了适应社会大众1:7味的品饮环境和氛围,从而使之具有了开放性社会公共场所的功能。

  • 韩国朝宗岩文化的历史变迁

    作者:石少颖 刊期:2014年第02期

    朝宗岩文化的创设根源于韩国(朝鲜)社会传统的义理思想。历史上,朝宗岩文化虽然以明朝遗民崇明祭祖的形式传承,但朝鲜儒林始终是朝宗岩文化得以维持、复享并保留至今的重要力量。作为现今韩国境内唯一一处举行崇明祀典的场所,朝宗岩在历史与现代之间传递着特殊的文化内涵。朝宗岩文化颂扬了中韩先贤义士的义理精神,记录了两国间一段特殊的...

  • 山川之神的农业神格考论

    作者:原昊 刊期:2014年第02期

    山川之神的神名在先秦两汉文献中名目繁多,但先民对其祭祀的原因却极为一致,即山川之神能兴云致雨,直接关系到农业收成,故而享受着崇拜与祭祀。对山川之神的祭祀礼仪和时机中蕴含着强烈的农业期许,具体表现为祭祀山川之神以祈雨或祈晴,这种农业期许也使得山川之神拥有了极强的农业神格,成为中国古代农业神系的重要神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