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研究

民俗研究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Folklore Studies

杂志简介:《民俗研究》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5年创刊,国内刊号为37-1178/K,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化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化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民俗史、民俗学史、非遗论坛、民间文学、学术前沿、实践民俗学、田野报告、黄河文化研究、民俗观察、礼俗社会研究、武术民俗研究、佳作赏...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山东大学
国际刊号:1002-4360
国内刊号:37-1178/K
全年订价:¥ 260.00
创刊时间:1985
所属类别:文化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山东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1.71
复合影响因子:0.86
总发文量:1310
总被引量:8938
H指数:33
引用半衰期:7.7692
立即指数:0.1382
期刊他引率:0.8621
平均引文率:23.5366
  • 民间碑刻使用的文字传统与民俗传统——从民俗学与语言文字学交叉研究的角度切入

    作者:董晓萍 刊期:2015年第05期

    在民俗学与语言文字学交叉研究历代碑刻方面,水利碑是一种合适的对象。民俗学运用文献法和田野作业法对水利碑开展个案研究,通过自下而上的考察,揭示在我国长期运行的文字传统和民俗传统中,特别是在华北地区,水利碑怎样成为农民与自然灾害相处的"弱者的武器"。水利碑处于政府管理与民间自治管理的表层,其深层是农民将管理水渠流域之"形"、管...

  • 何谓地方:现代性视野中的“地方”思想

    作者:耿波; 张安琪 刊期:2015年第05期

    在西方思想传统中,"地方"观念的产生来自资本主义"空间"扩张的冲击。出于对扩张性"空间"营造可见性"差异"的反对,现象学通过"还原"而呈现出人之具体实践的时间整体性特征,由此时间观念的改变而产生了与扩张性"空间"不同的"空间"观念,即"地方"。现象学之后,西方人文地理学将"地方"观念发扬光大,但产生了"地方"意义来自差异性...

  • 语境方法的解释学向度

    作者:胥志强 刊期:2015年第05期

    借自美国学界的语境方法在国内民俗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研究者对美国语境理论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偏颇与误区,尤其忽视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语境阐释的重大变化。这一变化受到了欧洲现象学及福柯等人的影响,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解释学色彩,并在语境的本质、语境与文本的关系以及相应的研究方法论等关键问题上有了全新的阐释。

  • 传承人口述史的身体经验价值

    作者:马知遥; 潘刚 刊期:2015年第05期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集体记忆、口传身授"的方式传承,具有强烈的身体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应充分认识传承人的身体经验价值,理清身体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之间的关系,确立身体作为第一物质性的关键位置。现阶段应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的抢救式记录,并对口述获得的信息和资料进行甄别,使得非遗保有一丝血脉,具有文化和学...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民间立场与现代化传承——以赣南客家太平堡龙船盛会为中心的考察

    作者:周建新; 肖艳平 刊期:2015年第05期

    民俗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很多还是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许多民俗渐趋式微。太平堡龙船盛会是江西省龙南县客家人在端午节期间举行的一项具有500多年历史的民俗活动,它在近年来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当地客家人利用民间智慧,依靠宗族权威,发挥精英力量,采借国家符号,凝聚商人资本,在汲取各自优势的基础上,多元互动...

  • 从客家祠堂庆典仪式看民间文化的传承价值与机制

    作者:钟俊昆 刊期:2015年第05期

    民间文化的特色体现在仪式中,仪式就是一种文化的展演,是一种区别于艺术表演、蕴涵了象征意义的文化表演。仪式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蕴含了大量的民间文化信息,体现出乡村民间文化的内涵与特色。仪式的展演实际上是乡村民间文化的重要传承与保护方式。通过客家赖氏祖祠重光庆典的两个案例的考察,可以看出其仪式表演与文化氛围营造是民间文化的重要表...

  • 明嘉靖初广东毁淫祠的局限及其原因考析

    作者:程肖力 刊期:2015年第05期

    从事件的局限出发,考察士大夫阶层的"淫祠"观念及其禁毁淫祠的动机和目的,认为广东士大夫观念上既排斥异端,又主张"以神道设教",导致毁淫祠实施不彻底甚至变质;实践上却张扬儒家教化,贬抑民间信仰,忽略民众意志和需求,则使毁淫祠得不到民众的响应和支持,最终成效有限。

  • 陈师曾眼中民初的北京民俗——论陈师曾《北京风俗图》册页中的民俗表达

    作者:刘卓 刊期:2015年第05期

    民国时期的陈师曾对于中国画的现代转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北京风俗图》册页是20世纪最早富有现代意义的风俗画作品,这也是他为中国画创作开辟新的空间及转型而实施的最有效的尝试;作品首次运用了现实主义的视角将旧都尤其是宣南市井平民的生活题材引入国画,充分展示了民国初年"宣南"地区的琉璃厂、天桥及大栅栏一带独具特色丰富的百姓民...

  • 清明会与宗族结构——以民国河北栾城县寺北柴村为例

    作者:韩朝建 刊期:2015年第05期

    清明会是华北乡村比较普遍的宗族组织和宗族活动。河北栾城县寺北柴村的清明会比较典型,同一个宗族以"院"为中心有若干清明会,它强化了宗族分化的局面。清明会的组织方式是平等与不平等并存。它既保证了普通族众参与祖先祭祀和聚餐的权利,又在管理架构上维护了精英群体的支配地位。与此相对应,清明会在实际运作中,既要满足宗族福利的需要,同时...

  • 环境、心态与城市衰落——生态民俗视角下的近代淮安

    作者:王娜 刊期:2015年第05期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生态环境和社会支撑体系,生态民俗观关照下的城市研究以市民日常生活及其习俗传统为着眼点,通过对生态系统、人文环境与社会心态的关联性进行分析来审视近代城市衰落的过程。生态环境的恶化是近代淮安城市衰落的起点,引发了民俗生态链条上的相应变化。清末淮河水系混乱致运河淤塞,淮安的漕运中枢地位动摇,区位优势丧失。频繁的...

  • “剺面”源流考

    作者:刘冰莉 刊期:2015年第05期

    从人类学的角度上讲,自毁容颜的剺面习俗与早期先民所普遍存在的人体彩绘、黥面的做法相类似,同时具有辟邪驱魔的巫术功能、氏族认同的图腾意义和标新立异的审美内涵。从考古学和文献学的角度上讲,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中很早就有剺面的习俗,其最初的涵义应该与表达悲痛、寄托哀思、祭祀祖先的丧葬行为有关。从民族学的角度上讲,唐人之所以部分接受...

  • 20世纪60年代刘三姐(妹)传说的重构考察

    作者:毛巧晖 刊期:2015年第05期

    流传于中国西南的刘三姐(妹)地域性传说,在新中国成立后由彩调剧、歌舞剧、电影等多种文艺样式对其主题与内容进行了创编与重塑,将该传说的影响推向了全国。在其重构与变迁过程中,呈现了1949至1966年新的人民文学构建过程中,民间文艺、通俗文艺、精英文学互构熔铸的过程,因此对该传说的审视与评析从任何单一视域出发都难免有缺失。

  • 传说形象的生活化功能——作为互动媒介的秃尾巴老李

    作者:李然 刊期:2015年第05期

    "秃尾巴老李"作为山东人的保护神,是地域文化中一个具有特定意义的符号,在民众的现实生活中承载着诸多功用。以传说形象为切入点,将传说放回到生活的具体场域,尤其是人与人的互动过程,描述秃尾巴老李传说中包含着的众多真实且与讲述者和听众都息息相关的信息和情感,探讨该传说形象作为一种沟通的媒介符号,在民众生活世界的互动中承担重要责任...

  • 中日弃老故事比较研究——以“原谷型”与“姥捨て型”为中心

    作者:毕雪飞 刊期:2015年第05期

    普遍流传于中国的"原谷型"弃老故事基本以"弃父"为核心展开,而日本流传较广的"姥捨て"弃老故事则主要围绕"弃母"问题流传。"姥捨て"的"折树枝型"弃母故事与夫妇别墓制下的两墓制有着较深的关联,属于社会习俗;而"原谷型"弃父故事和"姥捨て"的"致富型"弃母故事都反映了家庭纠葛的不同方面,属于个体行为,"留物警示"与"致富惩...

  • 历史时期江南水环境变迁与文人诗风变革——以有关采菱女诗歌为中心的分析

    作者:王建革 刊期:2015年第05期

    唐代以前,江南的水面较为丰富,许多区域有菱亦有荷,采菱是次于采莲的一项民间农事。文人关注采莲女与采菱女的活动,采菱女的文化从民间上升为雅文化。随着江南开发加强,大水面逐步被分割,水面变小,江南地区的水面种莲开始减少,种菱比例开始上升。明清时期,杭嘉湖地区比苏松地区有更多的菱种植。受水环境与经济的影响,采莲女形象减少,采菱女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