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研究

民俗研究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Folklore Studies

杂志简介:《民俗研究》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5年创刊,国内刊号为37-1178/K,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化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化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民俗史、民俗学史、非遗论坛、民间文学、学术前沿、实践民俗学、田野报告、黄河文化研究、民俗观察、礼俗社会研究、武术民俗研究、佳作赏...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山东大学
国际刊号:1002-4360
国内刊号:37-1178/K
全年订价:¥ 260.00
创刊时间:1985
所属类别:文化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山东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1.71
复合影响因子:0.86
总发文量:1310
总被引量:8938
H指数:33
引用半衰期:7.7692
立即指数:0.1382
期刊他引率:0.8621
平均引文率:23.5366
  • 与陌生人打交道的心意与学问——在乡愁与大都市梦想之“前”的实践民俗学

    作者:吕微 刊期:2016年第04期

    发源于熟人共同体和陌生人社会的熟人原则,不同于陌生人原则,前者是理论民俗学的认识对象,后者是实践民俗学的思想对象。熟人原则是主体归纳熟人共同体、陌生人社会的经验现象而客观地抽象的实用性、经验性知识(包括肯定性命题和否定性命题);陌生人原则是自由主体先于熟人共同体、陌生人社会的经验现象而主观地所与的实践目的、实践态度的道德...

  • “遗产化”与后现代生活世界——基于民俗学立场的批判与反思

    作者:王杰文 刊期:2016年第04期

    21世纪以来,在对民俗学学术史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并形成了自反性的共识之后,国际民俗学界倾向于把"遗产化"看作一种历史性的、社会性的文化实践,认为"遗产化"具有相当久远的"传统"。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被广泛推行之后,具有自反性意识的民俗学家更加关注围绕着特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相关利益群体之间互动的具体过程,尤其关注"遗...

  • 什么是民间江湖的爱与自由

    作者:户晓辉 刊期:2016年第04期

    仿照康德的先验排除法,首先区分人的知识水平和道德判断能力,然后在道德判断能力中进一步区分出理性的一般实践应用和纯粹实践应用。民间江湖是江湖中人的道德场域,只涉及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与其知识水平无关,而评价道德判断能力的依据,既不是对行为的经验观察,也不是行为的感性目的和一般的理性目的,而只能是通过对行为准则的先验还原所得的普...

  • 民间江湖,那爱与自由的世界——侨易学视角下的民间文学

    作者:叶隽 刊期:2016年第04期

    民间文学就是人文世界的江湖。户晓辉在《民间文学的自由叙事》中对民间文学一学科的追根溯源,给民间文学赋予更为厚重的学理基础,以及形而上的根基;他由哲学视域出发对学科史意义进行阐发,提及民俗学学科在中国和德国的起源,其整体学术史意义很大。而他关于网络民间文学的论述和对网络民间文学若干特征的总结,又很显示其前卫性。赫尔德对民间文...

  • 革“弊”?中国人-神敬拜的礼俗辩证

    作者:岳永逸 刊期:2016年第04期

    遵循乡土宗教人神一体的辩证法,漠河的金圣李金镛、苍岩山的三皇姑和毛崇拜都经历着礼与俗的混融历练。金圣发财香之俗是文物化祠堂之礼的主动下沉,既有旅游业的驱动,也暗合了现代民族国家边疆的政治宣誓。主要因应地方社会的稳定和经济建设,百多年来的三皇姑敬拜之俗终至成为当下承载地方历史文化、繁荣地方经济的象征符号和地方馈赠给他者的礼...

  • 地方礼俗教化权利的分享与边界——以清前期士绅赵执信《礼俗权衡》为例

    作者:任雅萱 刊期:2016年第04期

    在清康熙年间的鲁中山区,作为国家代表的地方官以"六谕""上谕十六条"为依据积极推行乡约。与此同时,士绅阶层在其家乡的建设活动更为频繁,而且有将礼仪在乡间闾里进行推广的趋势。士绅阶层一方面受礼仪的教化,了解官方的话语;另一方面,除去士大夫的身份,他们又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熟知本乡的风土人情。因此,他们对礼俗的讨论,并非只停留在国...

  • “礼”与“事儿”:信仰体系与实践的存在机制探析——以鲁中洼子村为例

    作者:张帅 刊期:2016年第04期

    在鲁中洼子村的信仰体系与实践中,"礼"是人们建构信仰体系的内在逻辑,而"事儿"则是信仰实践的原因和动力。作为村落文化传统的"礼"与村民现实生活中的"事儿"在相互作用中,共同促使村落信仰不断地展现出新的内容,焕发出新的意义,二者的互动正是信仰得以常在常新的关键因素。

  • 邹鲁礼义之邦民俗的演进——以《史记·货殖列传》《汉书·地理志》为中心的考察

    作者:刘德增 刊期:2016年第04期

    《史记·货殖列传》把全汉划分为九个民俗区,《汉书·地理志》则将全汉划为十三个民俗区,"邹鲁"皆为其中之一。"邹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礼义之邦","风近邹鲁"成为民风优良的代名词。《史记·货殖列传》和《汉书·地理志》对邹鲁民俗作了较为深入的考察,从中可以窥见邹鲁民俗的基本特征及其演变。

  • “约纵连衡”与“庆叙亲谊”——明清以来番禺地区迎神赛会的结构与功能

    作者:刘晓春 刊期:2016年第04期

    从历史变迁的维度,考察明清以来番禺地区迎神赛会的结构与功能。番禺地区的迎神赛会,以神明崇拜为核心,以神明显圣的神话传说为信仰动力,人们通过神诞中的仪式展演,象征性地建构人与社会、人与超自然的神及祖先之间的关系。人神互惠,是迎神赛会之所以能够延续的稳定的结构,也是其信仰基础。由于社会的变迁,随着这一稳定结构中的各种社会关系此消...

  • “义岩别祭”:个体经验·国家认同·历史认识

    作者:赵彦民 刊期:2016年第04期

    "义岩别祭"是韩国为祭奠在壬辰战争(1592-1598)中殉国牺牲的民族英雄论介而举行的纪念活动。朝鲜时代,论介的个体经验存在于国家内部对其认同与否的层面上。国家在书写历史和教化民众时,对不符合朝鲜时代作为治国理念的儒家道德规范的个体经验进行了选择与排斥。但随着时代的变化,个体经验中的忠烈精神作为凝聚民族国家和化解社会动荡不安的...

  • 从“赠答”的词汇发展看日本赠答文化的变迁

    作者:张佳梅 刊期:2016年第04期

    日本是一个十分讲究赠答礼仪的国家,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人,礼物的形式和还礼的方式都会有所区别。与此相关联,日语中表达赠答含义的词汇也就格外丰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镜子,通过研究日语赠答词汇的语源,可以发现这些词汇真实反映了不同时代赠答文化的特点。

  • 明清以来年画中女性形象的母题探析

    作者:袁宙飞 刊期:2016年第04期

    女性是明清以来年画的重要主题之一。选取明清以来年画中的女性形象为具体研究对象,通过对其中生育女神的崇信和女性对女神纳吉祈福活动的分析,认为"生命绵延"和"吉祥求美"是年画中女性形象表达的两个核心母题。

  • 晚清年画的文图关系研究

    作者:胡清波 刊期:2016年第04期

    作为一种民间艺术,晚清年画与文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小说、戏曲等文学作品为年画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和造型元素,使之以强烈的故事性吸引了大量受众。生动形象的年画图案则将文学内容直观地呈现出来,并在民间文化想象的基础上对其进行重新演绎,使文学在这种活态建构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生命力。题写有诗词文本的年画则直接将文学与图像结合在一起,...

  • 绘画与生活:嘉兴灶头画的民俗学分析

    作者:宋方昊 刊期:2016年第04期

    嘉兴灶头画,又称"灶壁画",其题材类型多样,纹样丰富,在制作的时间、方式上均有一定的习俗规制,是地方民间祭灶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地方民众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因此,嘉兴灶头画不仅仅只是一种艺术形式,而是集祭祀性、装饰性与象征性于一身的日常生活用品。其传承与演进,反映了民间工艺美术与地方民俗文化的深刻关联。

  • 信息技术如何进入日常生活:一个知识扩散的视角

    作者:吉国秀; 王明月; 杨宏戟 刊期:2016年第04期

    从专家术语系统的社会化到常人经验的内化,是信息技术与日常生活进行交流的方式,同时也是信息技术自然化的进程。正是通过知识的扩散,专业知识内部与外部边界模糊乃至相互渗透,信息技术进入到常人经验的结构框架之中。日常生活的即时性与现实性,给予了信息技术不言自明的身份,使其变得越来越习焉不察,日常生活熨平了常人对信息技术的不信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