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研究

民俗研究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Folklore Studies

杂志简介:《民俗研究》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5年创刊,国内刊号为37-1178/K,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化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化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民俗史、民俗学史、非遗论坛、民间文学、学术前沿、实践民俗学、田野报告、黄河文化研究、民俗观察、礼俗社会研究、武术民俗研究、佳作赏...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山东大学
国际刊号:1002-4360
国内刊号:37-1178/K
全年订价:¥ 260.00
创刊时间:1985
所属类别:文化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山东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1.71
复合影响因子:0.86
总发文量:1310
总被引量:8938
H指数:33
引用半衰期:7.7692
立即指数:0.1382
期刊他引率:0.8621
平均引文率:23.5366
  • “生活革命”与中国民俗学的方向

    作者:周星 刊期:2017年第01期

    以改革开放以来近40年之久的经济高速增长、都市化进程和社会结构的巨变等为背蒂,当代中国发生了大规模和大面积的“生活革命”。普通国民以衣、食、住、用、行等为核心的日常生活方式持续地处于变迁和重构状态,新的“都市型生活方式”已经初步确立并正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普及。生活革命不断改变着一般国民之日常生活的基本形貌,新的现代社会的...

  • 日常生活的未来民俗学论纲

    作者:高丙中 刊期:2017年第01期

    我们对于中国民俗学的时间导向经历了“过去”(遗留物)向“当下”(生活文化)的转变,现在看来,这种认识是不够的,其实中国民俗学一直是“未来”导向的,就像中国的现代学术的总体时间意识是面向未来的一样。中国近代以来的社会革命、学术生产都是为了在未来有一个理所当然的日常生活,民俗学不是在这个大局之外,而是恰恰一直在这个大局之...

  • 论“生活世界”与民俗学——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谈起

    作者:王欣 刊期:2017年第01期

    民俗学的生活世界,是以“胡塞尔生活世界”为基础,通过个体的身体感受来研究个体的生活世界。胡塞尔将生活世界看做是先于我们所有的实践、思想、本能而存在的先验前提,在此基础上,人类以文化语言、社会关系为中介,建构自我主体与对象主体之间的共通性。而民俗学者正是基于这一共通性来研究民众的生活与传承,理解并感受他人的生活。以关注...

  • “传统的发明”的超越与传统多样性的敬畏

    作者:齐钊 刊期:2017年第01期

    近年来国内学者多以“传统的发明”概念来分析各地此起彼伏的“传统热”现象,而较少注意到美国社会学家爱德华·希尔斯对于传统的论述。前者虽在后现代的语境下从建构主义的进路对有关传统的本质主义认识所存在的偏见进行了纠正,然而却也忽视了关于传统的一些基本议题,而这些议题在后者的论述中有较多的体现。因此,对于当下而言,我们需要思...

  • 缺失的理论

    作者:爱略特·奥林; 马丹丹; 胡玉福; 陈建 刊期:2017年第01期

    由于对民俗学政治性的关注,1960年代以来文化批评开始将民俗学书写看作是一种文类,指向民俗学的文本批评和政治立场批评。不仅知识生产碎片化,批评也日益碎片化且失去有效性,批评占据了道德高地,但同时失去了理论关怀。对民俗资料的阐释与分析仅仅沦为素材,对评论的评论反倒成为关注的中心。这很大程度上是人类学和民俗学内部发生文学转向...

  • 蛇噬蛙纹饰器物分析

    作者:魏泽华 刊期:2017年第01期

    器物纹饰中有一种非常有趣的题材,即蛇噬蛙。蛇噬蛙纹饰是北方系青铜器搏噬纹的一种,出现在辽西至晋中一带,时间从新石器时代延续至战国,是这一区域极其富有特色的纹饰。蛇噬蛙纹饰和其他的搏噬纹饰在北方地区盛行,体现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勇猛尚武之风。中原地区搏噬纹饰的缺失和对动物搏噬的否定性定义,是由于农耕民族文化与游牧民族文化之...

  • 由两汉镜铭看汉代西王母“宜子孙”功能

    作者:张清文 刊期:2017年第01期

    以两汉镜铭为中心,结合汉代文献和铜镜纹饰,对汉代西王母的功用演变进行研究,创新性提出西王母在汉代时已具有“宜子孙”的功能。但是自东汉末年开始,随着道家思想发展,九子母等民间崇拜神灵大量出现,西王母“宜子孙”等功能有所弱化。通过对西王母“宜子孙”功能的阐释,对“宜子孙”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物质文化因素也进行了一定分析。

  • “魂人”礼俗与北魏文化认同

    作者:段锐超; 段元秀 刊期:2017年第01期

    北魏的“魂人”,是一个颇具民族色彩与时代特征的词语,指被用以象征死者神灵或作为死者灵魂依托的人,与先秦祭祀中的“尸”实质相同。起源古老的、类似于在中原地区早已消失的“尸祭”的“魂人”礼俗,曾经不仅盛行于拓跋鲜卑民间,而且存在于北魏皇室。但“魂人”与“尸”不能等同,一般不宜以“尸”直接替代“魂人”。其最大区别在于选择标...

  • 利玛窦世界地图中的“海外赢虫”——兼论市民文化与晚明世界观的塑造

    作者:刘捷 刊期:2017年第01期

    明朝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所编译的世界地图,为中国人打开了学习西方科学知识的窗户,也记录下了晚明时期国人世界观中的域外想象。而在《坤舆万国全图》等作品中之所以会掺杂着女人国、长人国等“海外赢虫”,正是因为描绘了大量海外异人的《赢虫录》借助日用类书等通俗出版物的影响,不断扩大其受众范围,最终塑造了以“海外赢虫”为...

  • 精神性存在的让渡:旧京的庙会与庙市

    作者:岳永逸 刊期:2017年第01期

    有城墙区隔的旧京是一座与农耕文明相匹配的乡土性城市。这种乡土性既体现在对土地敬畏的神圣性之中.更体现在家、街、城同构性的空间美学。不仅宫、观、庙、庵、坛、祠、寺等以不同的阶序密布旧京,对民众而言,供奉碧霞元君的“三山五项”还拱卫着京师。西直门内大街这样普通的街巷也有着有“九龙二虎”之称的众多小庙。曾经普遍存在的四大门...

  • 宗教背后的杀戮:希腊献祭仪式研究

    作者:瓦尔特·伯克特; 吴玉萍 刊期:2017年第01期

    流血、杀戮、分尸,这些看似与宗教无关的词汇却经常在献祭活动中暴露无遗,因为对所谓的“宗教人”来说,只有在充满暴力和鲜血的祭仪中以及对祭祀动物的焚烧中,他们才能最强烈地感应到神。利用大量的民族学史料分析得出,宗教离不开杀戮,宗教人即为杀戮者。荷马史诗和悲剧中的相关描绘为我们展现了一场普通希腊人向奥林匹斯山众神献祭的完整...

  • 论民间故事的“改写”

    作者:刘守华 刊期:2017年第01期

    60年前,《慎重对待民间故事的整理编写工作》引发一场热烈讨论;60年后,该文作者又指导一位年轻的民间故事爱好者尝试改写民间故事,并就故事“改写”问题潜心思考、专题论述,揭示了阿·托尔斯泰改写俄罗斯民间故事,格林兄弟改写德国民间故事,伊·卡尔维诺改写意大利民间故事以及董均伦、江源改写中国民间故事的成功经验,阐述了改写故事所应...

  • 蒙古语“猴”词源考

    作者:呼斯乐 刊期:2017年第01期

    蒙古语“猴”——“becin”(“mecin”)源于古印欧语系的梵语,经由佛教的传播曾经广泛流传于匈奴、突厥部落,最终以不同的形式在蒙古语和古代汉语文献中得以保存和记录。由于源自佛教的“becin”(“mecin”)一词具有神圣性,故蒙古族十二生肖纪年法采用了该词汇,而没有采用作为物种属性的“samji”(猴)一词。

  • 《苗族史诗》中民俗事象翻译的民族志阐释

    作者:王治国 刊期:2017年第01期

    《苗族史诗》以口传文本的形式在苗族跨地域、跨方言的文化共同体内传播。史诗承载着苗族远古历史的文化记忆,其中所包含的民俗事象铸就了苗族独特的文化世界。苗汉英三语对照、民族志深度翻译、置换补偿为史诗民俗事象翻译提供了可能途径与可行策略。只有将口承人、接受者和具体说唱场景构成的生态文化环境三者同时呈现和保存,活态史诗才能从...

  • 都市化村庄的公共生活、“二元时间”与地方节奏——以珠三角宁村为个案的分析

    作者:李翠玲 刊期:2017年第01期

    珠三角都市化村庄的地方性时间在工业化、都市化过程中发生巨大改变,形成了传统与现代并存的“二元时间”制度。这种时间制度在仪式节庆和文体娱乐等公共生活中得以清晰体现,并塑造出独特的地方社会生活节奏。生产方式变迁、当地民众对意义的追求、“二元社会”结构以及地方政府干预等都在地方时间建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