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研究

民俗研究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Folklore Studies

杂志简介:《民俗研究》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5年创刊,国内刊号为37-1178/K,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化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化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民俗史、民俗学史、非遗论坛、民间文学、学术前沿、实践民俗学、田野报告、黄河文化研究、民俗观察、礼俗社会研究、武术民俗研究、佳作赏...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山东大学
国际刊号:1002-4360
国内刊号:37-1178/K
全年订价:¥ 260.00
创刊时间:1985
所属类别:文化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山东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1.71
复合影响因子:0.86
总发文量:1310
总被引量:8938
H指数:33
引用半衰期:7.7692
立即指数:0.1382
期刊他引率:0.8621
平均引文率:23.5366
  • 民俗学是一门国学——中山大学民俗学会的工作计划与早期民俗学者对学科的认识

    作者:施爱东 刊期:2017年第02期

    对于一个新兴的学科来说,初始的学术取向往往决定着学科的未来走向,初始的研究成绩则影响着学科的基础范式。从中国现代民俗学早期发展时期中山大学民俗学会的四份工作计划可以看出,不同民俗学倡导者对于民俗学的理解以及工作计划相去甚远。以何思敬为代表的西学主张和以杨成志为代表的人类学取向最后都没能成为中国现代民俗学的道路选择,究...

  • 迈向日常生活的村落研究——当代民俗学贴近现实社会的一种路径

    作者:李向振 刊期:2017年第02期

    通过关注村落社会,中国当代民俗学从关注具体民俗事象转向民众日常生活的整体性研究。这一研究视角的转变,促进了现代民俗学者对中国基层社会结构与文化现实的进一步理解。在村落研究的技术层面,研究者需要重视在田野中的感受和经验,对普通村民日常琐碎的生活世界进行深挖和叙事学分析,深刻理解村民的生活逻辑和意义。迈向日常生活整体的村...

  • 十九世纪末中国语境下民俗学汉译及其学术思想史意义

    作者:沈梅丽 刊期:2017年第02期

    十九世纪末期中国语境下发生过两次由英国传教士及在华英人主导的民俗学汉语译介活动,相关文献至今未能得到有效梳理阐述。从学术思想史角度来看,这两次民俗学汉语译介成果未能成功介入现代民俗学的发生历程,是晚清民初中国民族运动背景下民国学者转求日本明治经验的学术选择结果。

  • 西方现代中国民俗研究史论纲(1872—1949)

    作者:张志娟 刊期:2017年第02期

    中国现代民俗学史至少有两条并行的推进线路:本土的和西方的。综合考虑学科意识及与中国学界之关系,西方现代中国民俗研究史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确立期(1872—1892),延伸期(1893~1923)和交融期(1924—1949)。现有中国民俗学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本土一线,发掘并建构出这被忽略的第二条线,不仅能够丰富我们对学术史的既有认知,亦可从...

  • “走百病”民俗的渊源与流变

    作者:陈恩维 刊期:2017年第02期

    走百病是中华民族的一项古老而又分布极为广泛的传统习俗,起源于南北朝时期的耗磨日习俗,约在唐代与驱鬼逐疫、元宵节俗、少数民族放偷习俗、偷瓜祈子习俗相混合,汇合了照耗、逐疫、过桥、采青、赏灯、摸钉等多种习俗,形成了度厄、逐疫、求子等多种内涵,是一种兼具累积沉淀型和合流变形型类型特点的民俗。

  • 朔望烧香祭祖礼仪考源

    作者:龙圣 刊期:2017年第02期

    朔望烧香祭祖礼仪在我国传统社会普遍存在,其历史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其形成与先秦以来的礼仪传统及道教、佛教有密切关系。一方面,先秦时期就已出现的“烧香”祭祀礼仪随着汉代以来香料的传入发生演变,后被道教所吸收。至南北朝时期,道教将烧香仪式运用于每月朔望为亡故先人祈愿等活动,使得朔望烧香祭祖礼仪得以形成。另一方面,自佛教传...

  • 中国古代旅游神崇拜及祖饯风俗

    作者:喻学才 刊期:2017年第02期

    “旅游神”即与交通、道路、出行相关的神祗。在中国,有“行神”“道神”“路神”“道路之神”等叫法。为了表述方便,统一称“旅游神”。在人类文明进化史上,中国以及其它地区均产生过旅游之神,并且形成了祭祀这些神祗的仪式、制度、风俗和文化。比较而言,中国古代旅游神崇拜及其衍生出的祖钱习俗在完整性、普遍性、等级制、规范性和延续性...

  • 西南地区发现的石敢当遗存及相关问题研究

    作者:赵川; 王丽君; 张科 刊期:2017年第02期

    西南地区目前所发现与公布的石敢当遗存可大致分为三类,各类别在外观形态、制作时间、安放地点和功能意义上存在差异。其中第一类A型石敢当具有典型的道教正一派因素,第三类则不具有明显的道教因素,这种差别可能跟道教正一派在该地区的发展有一定的关系。结合文献与相关拓片资料,泰山石敢当开始出现并流行的年代应不早于明代。

  • 作为启蒙的“民间文学”——革命语境下左翼文学对“歌谣体”新诗的建构

    作者:李瑞华 刊期:2017年第02期

    五四时期,“歌谣体”成为新诗创作的重要来源,作为一种新诗实践,它在丰富诗歌表现形式的同时,还承载了启蒙主体的“平民化”诉求。三十年代在左翼文学“大众化”口号下,中国诗歌会倡导的“新诗歌谣化”又赋予了歌谣体以新兴阶级话语,在左翼主流话语逐步建构之下,四十年代“歌谣体”新诗渐趋圆熟。通过考察现代文学历程中“歌谣体”新诗的...

  • 顾颉刚大禹神话传说研究与“层累造成古史说”的提出

    作者:郭佳 刊期:2017年第02期

    顾颉刚的大禹神话传说研究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一是1920年代古史真伪辩论时期发表的一系列文章,以《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讨论古史答刘胡二先生》二文为主;二是1930年代在确定了以研究战国秦汉时期的古史观为学术目标,转向了历史地理学研究之后创作的《鲧禹的传说》。顾颉刚不仅发掘了神话传说的材料,在大禹研究中还涉及神话与历史、神...

  • “定亲”型故事中“月老”形象传承的文化根基

    作者:张举文; 桑俊 刊期:2017年第02期

    在广义的文化语境下,中国“月老”型故事中的月老形象在两千年的岁月中如何传承和变异?何以至今仍被人们口口相传?故事中的元素是如何随着它们与文化核心价值的关系变化而变化的?只有当外来故事中的关键元素与本土文化有相似的特征,方能满足本土观众的需求,并融入本土;反过来,这些关键因素又深化了故事中隐含的信仰和价值观,而且故事的...

  • 地理与社会视野中的民间文化——惠东小岞考察

    作者:王铭铭; 吴银玲; 孙静; 金婧怡 刊期:2017年第02期

    小蚱位于惠东(惠安县东部),为“惠安女”居所。当地的生计方式——“讨海吃”以及聚落形态——“讲风水”体现在海洋、山地、洼地等对比之上;小昨人也通过“拜神明”“敬祖先”来实现自我认同。小昨人生活在一个整合了人-人、人-物、人-神等人文关系的体系之中,“惠安女”不是例外。从小昨人和他们的祖先营造及再营造的人文关系体系中,...

  • 汉族跳傩行为中的礼物馈赠与计算

    作者:曾澜 刊期:2017年第02期

    汉族傩祭仪式中的礼物馈赠实质上是赠神之物的分享行为,以跳傩弟子作为沟通者来实现它在人神之间的分享。赠神之物的分享不仅是跳傩弟子确证其人神沟通者身份的方式,更凸显了村民信仰者、傩神、跳傩弟子之间的文化同一性及由此凝聚的村落文化共同体意识。而傩仪的遗产化及其带来的市场价值使得赠神之物的分享转变为礼物的支配,这在很大程度上...

  • 村落语境中的艺术表演与自治机制——以鲁中地区三德范村春节“扮玩”为例

    作者:朱振华 刊期:2017年第02期

    三德范村的乡民艺术表演及其所交织的自治机制说明,民间自治不仅没有成为现代化的障碍或随着社会变革而消失,反而以互补互益的姿态成为新时期建构国家和地方关系最可借用的传统资源。从民俗学本位出发,将对民间自治传统的理解纳入到对村落社会及其运作机制的观察,不仅可以为研究中国乡土社会提供广阔的视角,而且会更加贴近不断变革的中国农...

  • Main Abstracts

    刊期:2017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