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研究

民俗研究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Folklore Studies

杂志简介:《民俗研究》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5年创刊,国内刊号为37-1178/K,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化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化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民俗史、民俗学史、非遗论坛、民间文学、学术前沿、实践民俗学、田野报告、黄河文化研究、民俗观察、礼俗社会研究、武术民俗研究、佳作赏...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山东大学
国际刊号:1002-4360
国内刊号:37-1178/K
全年订价:¥ 260.00
创刊时间:1985
所属类别:文化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山东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1.71
复合影响因子:0.86
总发文量:1310
总被引量:8938
H指数:33
引用半衰期:7.7692
立即指数:0.1382
期刊他引率:0.8621
平均引文率:23.5366
  • 田野工作的信念与真情

    作者:孙庆忠 刊期:2017年第05期

    田野工作是人文社会科学重要的研究方法。从业者背起行囊赶赴乡村,是对本土知识和民间智慧的问询,也是对自我生活世界的追问。因此,跨越了技术层面的田野工作,不仅是一门有关学术研究的艺术,更是一种心灵的修炼。在这个由经验和情感累积的过程中,行动者既有仰望星空时人与自然之间的会心交流,也有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的温暖与力量。

  • 论节日空间的生成机制

    作者:宋颖 刊期:2017年第05期

    以往对于节日的研究大多关注在时间上把节日作为一个独特节点的风俗,在空间视角上使用“文化空间”的概念来描述文化活动的存在现状而缺乏相应的学术支撑,理论探讨后续乏力。因此,针对“文化空间”的局限性而提出了“节日空间”的概念并详细探讨了生成机制及文化意义,重新讨论了“文化空间”“民间”等说法及其与空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

  • 地方的多重感知:一种生态博物馆的路径

    作者:尹凯 刊期:2017年第05期

    在现代性与在地性的影响下,“地方”或“地方感”的相关议题日益成为不同学科重要的知识生长点。在遗产与博物馆学领域,作为一种塑造“地方感”的文化工具,生态博物馆在项目实践与理论建构方面遭遇到了认知社区或乡村的困境。地方的感知并非唯一,而是极具主观性和场景性。乡村个体、乡村集体、地方政府、生态博物馆都有一套解释地方的逻辑视...

  • 当代中国民间宗教研究要“接地气”——波士顿大学魏乐博教授访谈录

    作者:魏乐博; 张士闪; 李生柱 刊期:2017年第05期

    魏乐博(Robert P.Weller),美国波士顿大学人类学系主任、教授,波士顿大学文化、宗教与国际事务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的宗教比较研究,著有《反思多元主义:礼仪、经验和歧义》《江南地区的宗教与公共生活》《礼仪及其推理:真诚限度论》等。2016年8月下旬,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张士闪教授给魏乐博教授发去访...

  • 全球宗教变迁与中国两个社区的民众——江苏和台湾的比较研究

    作者:魏乐博; 李生柱 刊期:2017年第05期

    在20世纪,江苏南部和台湾地区同时被席卷到全球宗教变迁的大潮中,向国家世俗化、宗教化、理性化以及体验化方向发展。因共享极为类似的文化传统与地方实践,两地在佛教、道教、民间信仰等领域呈现出诸多相似的宗教景观。与此同时,由于政治制度和宗教管控机制的巨大差异,两地的宗教在逐渐演化中也出现了一些显著的差异,如两地在面对基督新教...

  • 观念与思想:汉代虎形肖形印的解读

    作者:赵洋 刊期:2017年第05期

    汉代虎形肖形印的图形内容具有较强的重复性,这些图形来源于汉代人的历史记忆,是汉代人观念、思想的承载物。在汉代普遍的观念与思想影响下,出现了多类以虎为题材的肖形印,具体有“人搏虎”题材、“突出虎纹”、“白虎”题材等,这些虎形肖形印体现出汉代人的尚武精神、辟恶御凶观念、祥瑞思想等,同时,汉代虎形肖形印的寓意与功能也与汉代...

  • 驳北魏“魂人”说兼谈相关问题——与段锐超、段元秀就《“魂人”礼俗与北魏文化认同》一文商榷

    作者:顾春军 刊期:2017年第05期

    段锐超、段元秀撰写的《“魂人”礼俗与北魏文化认同》一文,认为北魏有“魂人”礼俗一说。实际上,“魂人”一说,来源于赵翼在《陔余丛考》“冥婚”词条对《魏书》的错误句读。受《陔余丛考》失误影响,段文没有对传世文献认真辨析,对现有研究成果也缺乏认真研读,论证中所引用的案例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故该文的立论是站不住脚的。如对存在的...

  • 宋初妇为舅姑服制的变革

    作者:徐爽 刊期:2017年第05期

    在宋代五服制度中,妇为舅姑三年之制不同于唐、五代的正式礼法,这一变革始自太祖诏令,并被采入《开宝通礼》,后随《五服年月敕》《天圣令》以礼典敕令的形式颁行天下。但妇为舅姑三年之制的源起还是在唐、五代,舅姑与子妇对等报服之后,妇为舅姑三年之制就自下而上地渐由时俗之礼而见录于《书仪》《书仪镜》等书。也由此可知,宋初统一服制...

  • 《清代南部县衙档案》中的祈雨文献研究

    作者:吴佩林; 曹婷 刊期:2017年第05期

    祈雨是传统社会人类在旱灾发生时的一种祭祀与礼仪活动。《清代南部县衙档案》保存有大量主题集中、内容连贯、以颂扬神灵及官员自省为主的祈雨文献。这些文献围绕南部县衙展开,县官在祈雨过程中处于上传下达的核心地位,县衙官役是祈雨活动的重要参与者与筹办者。晚清西学东渐的时代背景中,知县对求雨方式产生质疑,但因祈雨活动能减轻民众恐...

  • 西瓜与中国传统岁时节日民俗的融合及其动因

    作者:刘启振; 王思明 刊期:2017年第05期

    西瓜源自域外,其传播、推广和普及不仅为中国带来了优质果蔬,而且丰富了原有的传统岁时节日民俗文化生活。中国的元旦(春节)、上元节、端午节、荐新、立秋、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等传统岁时节日民俗中都不同程度地吸纳和融合了西瓜元素。究其原因,西瓜至少在生物特性、成熟时间和生态特性等三个方面契合了传统岁时节日民俗的宗旨和诉求。...

  • 历史记忆与“刘三姐”多重文化意象的建构

    作者:覃德清 刊期:2017年第05期

    壮族“刘三姐”是客观存在的“真实主体”与想象空间的社会记忆相交融的文化符号。“刘三姐”被不同的记忆主体记录和想象,在不同的时空语境中拥有不同的社会身份,扮演不同的文化角色。不同记忆主体的不同历史心性保留或舍弃不同的文化元素,建构了“刘三姐”的不同文化意象。而想象主体隐含的人类审美感知、审美体验与审美记忆的复活,是壮族...

  • 心理疏泄与群体记忆:基于《火烧松明楼》传说“完型化”过程的探讨

    作者:董秀团 刊期:2017年第05期

    情节母题不断丰富完善和核心母题趋于明确的“完型化”过程是民间传说不可忽视的变异路径之一。一些关乎地方、族群历史并作为“地方性知识”重要构成部分的民间传说,与历史“选择”的纠葛显得更为密切,社会变迁、文化转型、群体记忆是其“完型化”的重要制约因素。大理白族民间传说《火烧松明楼》因与六诏归一史实的勾连,成为民间传说叠累变...

  • 文化空间的概念与边界——以浙南畲族史诗《高皇歌》的演述场域为例

    作者:孟令法 刊期:2017年第05期

    史诗《高皇歌》广泛流传于浙南畲乡,它的演述需要一定的场域作依托,而这种演述场域则是一种文化空间。在浙南畲族聚居区,《高皇歌》一般在两种较为重要的文化空间中进行演述,即娱乐歌场和仪式道场。不论哪种演述场域,基本都以畲民家户为中心。在非遗保护的大潮中,《高皇歌》的演述场域也在逐渐缩小中舞台化,并从神圣走向世俗。此外,作为...

  • 跨越历史的生命之舍——自梳女居所“冰玉堂”作为生命空间的人类学研究

    作者:和文臻 刊期:2017年第05期

    通过对冰玉堂历史和功能变化的描述与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冰玉堂筹建、使用和重修的历史过程,也是自梳女寻求群体内部认同和社区认同的历史,展现出自梳女与地方社会的紧密连接。冰玉堂不仅是自梳女的居所和养老之所,也是自梳女灵魂的归宿,承载和融汇了自梳女的美德和历史,成为后人追忆她们不朽精神的生命空间。然而,随着自梳女生命走向终...

  • 谁是“蛮”人?——地方仪式传统中的上林族群类分与文化形象转变

    作者:覃延佳 刊期:2017年第05期

    地方仪式传统与一定地域内的人群分类有着密切关联。在王朝国家管理与族群观念实践语境中,广西上林县地方人群形成了一定的人群分类话语,对“蛮”人的想象与认知逐渐固化。在民族传统文化保护语境下,师公、道公等仪式专家的流动,逐渐构成我们观察地方人群分类新的文化维度。不同地域间的仪式流动在促使地方文化形象发生转变的同时,也让地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