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研究

民俗研究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Folklore Studies

杂志简介:《民俗研究》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5年创刊,国内刊号为37-1178/K,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化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化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民俗史、民俗学史、非遗论坛、民间文学、学术前沿、实践民俗学、田野报告、黄河文化研究、民俗观察、礼俗社会研究、武术民俗研究、佳作赏...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山东大学
国际刊号:1002-4360
国内刊号:37-1178/K
全年订价:¥ 260.00
创刊时间:1985
所属类别:文化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山东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1.71
复合影响因子:0.86
总发文量:1310
总被引量:8938
H指数:33
引用半衰期:7.7692
立即指数:0.1382
期刊他引率:0.8621
平均引文率:23.5366
  • 从文化差异到文化自觉

    作者:赵旭东 刊期:2006年第01期

    任何一门学科都喜欢把自己这门学科的历史追溯到很久远的时代,西方的人类学当然也不例外。甚至有人乐于将其根源追溯到古希腊的时代,以为那个时代就有了人类学思想的萌芽。不过人类学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并有了它自己专门的名字,却是在十九世纪后半个世纪才逐渐发展起来的。这个时期人类学所研究的问题既广且杂,诸如头骨形状、发型、民间故...

  • 历史/结构——萨林斯关于南太平洋岛殖民遭遇的论述

    作者:刘晓春 刊期:2006年第01期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人类学家萨林斯(Marshall Sahlins)发表了一系列论文,从库克船长在夏威夷岛被杀的历史事实出发,论述有关世界体系在南太平洋地区遭遇的诸多事件。在这一系列论文中,萨林斯反思了“历史/结构”之间的关系,并且坚持人类学的初衷——理解他者的文化,以南太平洋地区的民族志为材料,从人类学的视野,撰写了历史人类...

  • 从“牛人”说起

    作者:王铭铭 刊期:2006年第01期

    一个社会,一个时代,总有它的俚语。我们这个时代,流行的俚语就不少。俚语不一定提供理性的解释,但也可能恰是因为缺乏理性而妙趣横生,透露出某种智慧。譬如,近来总听见某些人用“牛”字来形容另外一些人,“牛”是夸奖他人的,“牛逼”也是,“牛人”则更加无疑是用来形容能力出众之人。诚然,无论是哪个带“牛”的词汇,含有的意思并不固...

  • 作为运动与作为学术的民间文学

    作者:陈泳超 刊期:2006年第01期

    一 本文所谓的“民间文学”,是与“作家文学”相对的概念。当一个具体的文学文本被视为一个或多个人的“个人”创作,该“个人”对该文本具有自始至终的“著作权”时,该作品就被称作“作家文学”,哪怕该作家只是“佚名”或“无名氏”;相对的,当一个文学文本没有与具体“个人”发生上述的关系,那么就是本文所说的“民间文学”了。

  • 论民间文学的口头语言范式

    作者:万建中 刊期:2006年第01期

    口头交流是民间文学的存在形式。历代都有一些文人并不以为口头文学为“文学”,致力于将当时的民间口头文学书写为书面文学。至今,仍有许多民间文学工作者在从事这一转化的工作。在过去,广大民众不识字,不能运用文字进行交流和表达思想感情,他们从事的文学活动只能停留在口头语言的层面,民间文学只能在口头创作、口头交流。书面语言普及以...

  • 《民俗研究》征稿启事

    刊期:2006年第01期

  • 研究者、编辑家、出版商共同构建的学术空间——试论民国时期上海的民间文学研究与书籍出版

    作者:郑土有 刊期:2006年第01期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下,过去不登大雅之堂的民间口述文学受到了中国学人的热情关注,成为中国现代民间文学的发端。在这过程中,1918—1926年的“北大时期”、1926—1929年的“中大时期’’以及1929—1937年的“杭州中国民俗学会时期”,以学术团体、刊物为中心,汇集了众多的学者,取得了许多令世人瞩目的学术成果,无疑是三个最重要...

  • 中国现代民间故事讲述人研究史略

    作者:李红武 刊期:2006年第01期

    “民间故事就是劳动人民创作并传播的、具有假想(或虚构)的内容和散文形式的口头文学作品。民间故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文所采用的民间故事的概念是广义的,即指社会上民间文学散文作品的通称,包括神话、传说、笑话和故事等。长期以来,学者主要集中对民间故事文本的搜集整理与研究,通过对故事文本的研究来“挖掘本民族民间故事的历史、社...

  • 旅游和民族性的再创造

    作者:Pierre; L.Van; den; Berghe; Charles; F.; Keyes; 徐赣丽(译) 刊期:2006年第01期

    这是一篇对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编写的论文集做介绍的文章,主要论述旅游在保持、改变和重新创造民族边界中的作用。旅游被看成是民族交往的一种特别形式,导致了三个主要角色的形成,即游客、旅游对象和中间人。文章主要关涉:国家在发展民族旅游中扮演的角色、作为旅游结果的民族特征和民族意识的改变和再创造、在旅游交易中艺术形式的转变、旅...

  • 从生态民俗角度比较明清苏州与徽州的区域民俗文化

    作者:李明 刊期:2006年第01期

    生态民俗系自然的生态学与人文的民俗学交叉所产生的学术新概念,是对“联系食物链的有关民俗文化”‘的统称。其中,同食物链诸环节相联系的民俗事项关系亦叫生态民俗链,其与区域民俗文化特色的生成、演绎和发展有着深层相关性,受到中外学界的关注。本文试从自然的和人文的角度,通过苏州、徽州两地民俗文化的比较来加以证实。

  • 从招牌、幌子的流变看民俗的变异

    作者:张青 刊期:2006年第01期

    提起中国商业民俗,人们往往会想到招牌和幌子,它们是古代商家传递广告信息的重要媒介,被一些学者称为中国商业的“活化石”,在中国商业发展史上占据重要的位置。然而,在当代中国,招牌被不断发扬光大,得到了继承和延续,而幌子却成了希罕物,产生了变异,只有在少数复古的民俗风情旅游点才能看到传统的幌子。为什么同在中国绵延了两千年而...

  • 考古材料所记录的福建“买地券”习俗

    作者:陈进国 刊期:2006年第01期

    福建地区现有的大部分居民,主要渊源于中原、北方汉民(严格地说是外省汉民)的不断南迁和繁衍,以及与“重巫尚鬼”的闽越土著(先住民)长时段的族群融合。两晋至唐宋时期,中原、北方汉民的移居入闽,较大规模有三次,并形成相应的地域文化积淀。一是东晋南朝中原汉人的入闽,促成闽北方言的形成;二是初唐陈元光集团的戍闽与屯垦,促成了闽...

  • 韩祖庙会中的宗教文化表现

    作者:李浩栽 刊期:2006年第01期

    韩祖庙位于河北省定州市,每年农历三月和十月定期举行以明朝创立的弘阳教的宗教祝祭仪式为主要内容的传统庙会。庙会由地方政府管理,以信徒为主体的参与者自由来往,形成一个共同体的民俗节日。

  • “大腕”语源的民俗语言学阐释

    作者:孙剑艺 刊期:2006年第01期

    一、“大腕”原本应写作“大万”或“大蔓”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大腕”一词的“人气指数”直线攀升,早已进入普通话的通用语词系列,成为日益受人欣羡的一个社会称谓。且引十几年前媒体报道一则以见该称谓流行之一斑。

  • 日语中汉语借词语义演变的一个原因——民俗文化要素的涵化

    作者:李金莲 刊期:2006年第01期

    众所周知,日语不仅借用了汉字,还吸收了汉语的大量的词。而“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和人类社会有密切的联系。所谓‘社会’,就是指生活在一个共同的地域中、说同一种语言、有共同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的人类共同体,即一般所说的部落、部族和民族。”(叶蜚声,1997:10)汉语的词被移植到日语中,就意味着它们从一个“社会”被移植到另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