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研究

民俗研究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Folklore Studies

杂志简介:《民俗研究》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5年创刊,国内刊号为37-1178/K,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化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化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民俗史、民俗学史、非遗论坛、民间文学、学术前沿、实践民俗学、田野报告、黄河文化研究、民俗观察、礼俗社会研究、武术民俗研究、佳作赏...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山东大学
国际刊号:1002-4360
国内刊号:37-1178/K
全年订价:¥ 260.00
创刊时间:1985
所属类别:文化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山东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1.71
复合影响因子:0.86
总发文量:1310
总被引量:8938
H指数:33
引用半衰期:7.7692
立即指数:0.1382
期刊他引率:0.8621
平均引文率:23.5366
  • 主持人语

    作者:张士闪 刊期:2011年第02期

    从2010年底开始,为纪念《民俗研究》创刊25周年,山东大学民俗学研究所陆续举办了系列学术活动。2010年11月初,邀约刘铁梁、赵世瑜二位先生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就“当代民俗学何以安身立命”展开学术对话。2010年11月中旬举办“近现代社会变迁与中国民俗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期间还特邀卡舒巴、刘魁立二位先生举行“稷下风·中德民俗学高层对话...

  • 传承与记忆:民俗学的学科本位——关于“民俗学何以安身立命”问题的对话

    作者:赵世瑜 刊期:2011年第02期

    20多年来,对民俗学研究对象的讨论有了许多进展,从强调“生活世界”到强调对这个“生活世界”的体验和感受,都有许多新见。但同时出现的问题是,民俗学科与包括人类学在内的人文学科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民俗学本位问题日渐凸显。在这个问题上,强调作为民俗学研究本体的“传承”和作为民俗学研究方法的“记忆”尤为重要。同时,民俗学既是传...

  • 感受生活的民俗学

    作者:刘铁梁 刊期:2011年第02期

    民俗,不只是研究对象的集合性概念,还指明了民俗学研究的一个根本视角,这就是要求通过民俗来观察一定地域和人群的生活,考察他们在那里一代代传承的文化。艺术家是借助某种模式化的艺术来感受生活,而民俗学者则是经由模式化的民俗来感受生活。民俗的传承与变迁从来都是与具体的人群、个人连接在一起,。同时又与时代社会背景紧密联系,所以...

  • 记忆论与民俗学

    作者:王晓葵 刊期:2011年第02期

    “记忆”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等领域都得到关注。在民俗学研究中,记忆论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民俗学以口头传承和身体传承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访谈记录为主要方法,这些特点都和记忆论有亲和性。将记忆概念引入民俗学研究,不但可以为我们分析民间传承的本质提供了新的方法,而且能够将民俗学研究与当下的...

  • 民俗学在今天应该意味着什么?——欧洲经验与视角

    作者:沃尔夫冈·卡舒巴(Wolfgang; Kaschuba); 彭牧(译) 刊期:2011年第02期

    在简短的历史回顾之后,本文探讨了欧洲民俗学界在面对后现代社会生活时,对学科若干关键性问题的重新界定与回答。第一,“民”今天意味着什么?第二,“民”今天生活在哪里?第三,“民”今天是如何生活的?第四,“民俗”的个人,即“我”而非“我们”,意味着什么?面对迅速变化的现代生活,通过考察历史和传统对于当下的意义,考察我们现在...

  • 日本现代民俗学的“第三条路”——文化保护政策、民俗学主义及公共民俗学

    作者:菅丰; 陈志勤(译) 刊期:2011年第02期

    在日本民俗学界中至今混同存在着这样几类研究者:虽然关注民俗其本身但并不关心地方民众的“文化至上主义者”、不加批判地推进文化保护政策的“文化保护主义者”、还有虽对文化保护政策持批判态度却只是隔靴搔痒的“民俗学主义批判者”等等。就此,本文将对今后的民俗学走向以及建立“新公共民俗学”的必要性展开论述:不仅要认识到文化保护政...

  • 思想之帝国:满洲民俗学与亚洲社会科学的长期变迁

    作者:杜博思(Thomas; DuBois) 刊期:2011年第02期

    在近世日本与中国,西方社会科学经历了大致相似的本土化历程.而这一历程都与这两个国家现代民族国家身份的重建密不可分。在致力于对外扩张与殖民的日本,现代社会之开展又与其亚洲意识、大东亚主义息息相关。着重以日本侵华期间满洲国的民俗学以及人类学、社会学的发展情况为例,检讨了这些学科与日本国家意识之间的微妙关系。

  • 赵景深论“人民口头创作概论”信札考略

    作者:车振华; 王鲁娅 刊期:2011年第02期

    1955年10月至11月,复旦大学赵景深先生围绕着他编写的“人民口头创作概论”讲义,三次与山东大学关德栋教授通信。在这三封未曾发表过的信札中,赵先生体现出对民间文学教学和研究精益求精的精神,并无奈地表达了对以中国文学的实际来适应苏联“人民口头创作”理论而产生的困惑,这对于我们了解当时民间文学界的学术生态和丰富中国民间文学学术...

  • 论李世瑜先生的宝卷研究

    作者:倪钟之 刊期:2011年第02期

    虽然在建国前顾颉刚、郑振铎等先辈对宝卷已经进行了研究,但多是编目或就篇论事,并未作全面的梳理。建国后随着反动会道门的被取缔,宝卷也成为学术研究的禁区。建国后至“”前对宝卷进行专门研究的似乎只有李世瑜先生一人,他先后发表了《宝卷新研》、《江浙诸省的宣卷》并出版《宝卷综录》等,奠定了今日宝卷研究的基础,李先生在宝卷研究中...

  • 19世纪后期至21世纪初中国史诗学与外来文化的影响

    作者:冯文开 刊期:2011年第02期

    无论学科的形成,还是理论的建构,乃至学派与学者的学术观点,都无法脱离其所处时代的思想文化潮流。当我们回过头来对19世纪后期到21世纪初以来中国史诗学术史作“史”的观照时,除了应有“史识”的眼光之外,以正确的价值立场审视西方思想文化在中国史诗学术史上的作用也应该是题中应有之义。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在对19世纪后期到21世纪初中...

  • 从仙枣到仙桃

    作者:王厚香 刊期:2011年第02期

    古人讲究长生之道,在寻求长生不死的仙药时,较早地关注到了枣和桃子。大约在西汉中期后,枣和桃子被赋予长生不死的希望,屡屡被神化,皆成仙药。但在南北朝后,仙枣渐渐淡出,而桃子自成为仙果后,却一步步演变,地位越来越神圣,甚至上升到九天云霄,成为天上唯一的水果,宴享着各路神仙,垂涎着地上的百姓。明清后,桃子演化为非物质的文化...

  • 《民俗研究》来稿须知

    刊期:2011年第02期

    《民俗研究》常设学术前沿、民俗史论、民间文学、田野报告、学术评论等栏目,并不定期开设各种专题栏目。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发的中国学术期刊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的要求,凡来稿务请按照下列规范并提供下列内容:

  • 民间服饰中的“乞子”主题纹饰

    作者:崔荣荣; 牛犁 刊期:2011年第02期

    我国民间“乞子”习俗源远流长,是中华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乞子”风俗在我国民间很是普遍,乞子的敬物和纹饰也特别多。江南大学丰富的服饰收藏,为归纳、分析民间纺织服饰中有关“乞子”主题提供了各类素材,从中可以总结民间服饰纹饰中从情爱到求子、生子、多子、繁衍不息的系列生殖表现过程,洞悉其背后隐合的深刻民俗意蕴。

  • 多元并存与和谐共生:中国民间信仰的基本形态——以杭嘉湖地区蚕神信仰为个案的考察

    作者:施敏锋 刊期:2011年第02期

    近年来,民间信仰的跨学科研究获得了长足进步,学术界不仅深入研究了民间信仰的性质、概况、特点等,而且也对其功能和作用进行了广泛关注和积极探讨,但民间信仰的基本生存形态研究仍需进一步拓展。笔者以杭嘉湖地区蚕神信仰为个案,通过长期的、深入的文献研究和田野调查证明,多元并存与和谐共生是当前中国民间信仰的基本生存形态。

  • 民俗事象中的历史记忆——甘肃洮州端午节娱神文化的非民俗意义

    作者:宁文忠 刊期:2011年第02期

    在考察了甘肃洮州民间十八位龙神祭祀的民间信仰形态,并在解释相关历史文献与分析田野调查资料的基础上,认为民间神祗信仰是有挖掘和研究价值的文化遗产,同时也能在某种程度上,辅助印证当地先民们迁徙、戍边的历史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