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研究

民俗研究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Folklore Studies

杂志简介:《民俗研究》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5年创刊,国内刊号为37-1178/K,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化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化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民俗史、民俗学史、非遗论坛、民间文学、学术前沿、实践民俗学、田野报告、黄河文化研究、民俗观察、礼俗社会研究、武术民俗研究、佳作赏...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山东大学
国际刊号:1002-4360
国内刊号:37-1178/K
全年订价:¥ 260.00
创刊时间:1985
所属类别:文化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山东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1.71
复合影响因子:0.86
总发文量:1310
总被引量:8938
H指数:33
引用半衰期:7.7692
立即指数:0.1382
期刊他引率:0.8621
平均引文率:23.5366
  • 坚守与变通——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中的几个关系

    作者:刘德龙 刊期:2013年第01期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全面深入进行,其工作重心已由主要重视收集整理申报转入对保护方式的探索和保护措施的细化。针对非遗中部分具有生产性质和特点的项目,提出了生产性保护方式。生产性保护方式在增加传承人和当地民众的收益,提高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非遗事象的积极性,以及促进文化消费、扩大就业、改善民生,实现区域经济社...

  • 谁的文化,谁的认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中的认知困境与理性回归

    作者:刘正爱 刊期:2013年第01期

    在当今国内文化保护运动中,如何界定需要保护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由谁来界定?是我们(学者抑或政府)还是他们(实践者)?界定的标准又是什么?这一系列问题既是运作者面临的实际问题,也是民俗学、人类学需要思考的深层理论问题。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围的“文化”更多的是学者界定、政府承认的文化,而在当代学术语境中,文化...

  • 基于民众日常生活需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以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中心

    作者:朱以青 刊期:2013年第01期

    生产性保护是近年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提出的一种新的保护方式,主要是针对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的。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特点是拥有具体的生产内容,贴近民众生活,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因此,对其保护的最好方式就是让其回归民众日常生活,在生产中保持其核心技艺和核心价值,如此才能使其拥有长久的生命力...

  • 文化认同与西部“非遗”的公法保护

    作者:雷秋玉 刊期:2013年第01期

    “非遗”法律保护的意义在于借由小传统的维系,确保大传统的文化认同。这种意义决定了“非遗”的法律保护应当以公法保护为主导,并在区分文化商品与文化公共品、文化的表达与文化的“文法”的基础上,侧重于文化公共品的提供和文化“文法”的保护。这种保护方式和对象的特定性又决定了政府主导的“非遗”保护应有适当限度,尊重“非遗”的文化...

  • 社区性组织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实践与作用——以厦门龙源宫的“文物化”过程为例

    作者:邵媛媛 刊期:2013年第01期

    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运动自开展以来便是一种依靠行政力量推动的国家行为,而完全国家化的保护模式存在难以克服的弊端。“遗产”具有私人性和主位性,就文化遗产而言,地方性人群共同体是其原初主体。这决定了我国遗产保护理念和管理体制须向社会化方向转变,充分动员公众与民间组织介入遗产保护。厦门一个“城中村”宫庙理事会为村庙龙源宫申请...

  • 田野回望:"非遗"保护与"被保护者"的真实世界——以东北渔猎、使鹿民为例

    作者:何群 刊期:2013年第01期

    田野回望,在一个无论是这个国家地理的边缘,还是人文的边缘,回望核心、主流文化、主流话语。也就是说,在关顾和反思历史的同时,“从远处”、“在现场”获得一些有血有肉的冲击,回望核心,在这种来回、往复中获得一些验证和启发。由此,谈论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以及小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首先注意解读“被保护者”的真实世界,才有可...

  • 家庭教育传承对于"非遗"保护的价值和意义——以新疆少数民族民间文化传统为例

    作者:薛洁; 韩慧萍 刊期:2013年第01期

    随着当前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各民族之传统文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家庭,作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基本组织载体,其教育意义不可低估。家庭教育在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体系中处于启蒙、基础性地位,具有积极意义。国家、一级地方政府和社会应关注和重视家庭教育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作用。

  • 游戏童谣“牵郎郎”释说

    作者:王娟 刊期:2013年第01期

    “牵郎郎”是明清时期广被学者记录与分析的一首游戏童谣。据记录可知,其至晚在元末的燕京地区已有流传。而相关分析,与以往从“诗妖”角度对童谣所进行的政治化阐释明显不同,而是充分揭示其背后所反映的民众之思想意愿,表现出浓厚的巫术思维。这与当前歌谣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不谋而合,可以看作是歌谣学现代学术研究的先驱。

  • 解析故事构成要素:雅各布森的理论视角

    作者:祝秀丽 刊期:2013年第01期

    以雅各布森的理论视角,重检民间故事讲述行为的构成。构成故事讲述活动有六要素:讲述人、听众、故事文本、故事符码、故事媒介、故事语境。它们有规则地互相作用,共同生成“讲故事”习俗行为。听众和讲述人基于各自的故事库和记忆文本及相关的听讲经验、人生阅历互动;故事文本经由故事符码组合而成,但要通过讲述人运用携带个性化和地方化的...

  • 昭君戏在民间社火中的传播形态

    作者:徐翠 刊期:2013年第01期

    民间社火是昭君戏传播的重要民俗文化土壤,“扮故事”和“竹马”是社火游艺队伍中装演昭君故事最主要的两种表演形态。昭君戏与“扮故事”、“竹马”相结合,是故事内容与艺术形式双向选择的结果。“扮故事”和“竹马”等社火艺术装演昭君故事,是昭君戏舞台传播的一种延伸形态。

  • 民俗学立论的童话与现代性启蒙

    作者:黎亮 刊期:2013年第01期

    “五四”时期的民间童话研究与西方浪漫主义学者对民间的发现一样,其学术旨趣都在于寻找民族精神的源泉与现代意义上的新人新文化。西方通过民间性的建构与民间童话的改写而形成了作为现代性核心的个性话语;周作人、赵景深等则更为相信民间想象的自由真实性与艺术价值,因此在童话编写方面主张忠实记录的原则,并将童话纳入“人的文学”与“儿...

  • 驯鬼年代:鬼与节的文化生态学思考

    作者:张小军 刊期:2013年第01期

    从鬼的文化生态分析入手,探讨了关于生命的鬼文化生态和关于社会的鬼文化生态,进而思考百年的“驯鬼年代”,并尝试在此基础上理解鬼以及相关节日于人类的文化生态学意义。从人类学的角度看,神之于宗教和鬼之于巫术,两者有着某些基本的同构之处。鬼的神化以及一些巫术隐身于宗教,已经使得鬼之破除迷信和神之宗教自由两者之间的界限模糊不清...

  • 民间信仰能促进社会整合吗?——对湘东仙人庙的个案研究

    作者:陈彬; 陈德强 刊期:2013年第01期

    以往有关民间信仰与社会整合关系的研究均得出了“民间信仰能促进社会整合”的理论观点,但立论基础比较薄弱,存在严重不足。因此,在以往理论基础上构建出一个有关民间信仰与社会整合的理论框架。“社会整合”区分情感整合与行动整合两个维度,这两个维度再分别被操作化为两个具体指标进行测量:信仰认同感、道德共享感与仪式组织度、人际交往...

  • 民俗宗教与村庄政治:山西义村"三官大帝"供奉之考察

    作者:卫小将; 尚立富 刊期:2013年第01期

    民俗宗教与村庄政治是传统乡村治理中的两股重要力量,二者相互交融、密不可分。新中国成立后,二者却一度呈现出张力、冲突乃至断裂的迹象;近年来,随着村民自治制度的完善及其民俗宗教在乡村社会中的复苏与兴盛,民俗宗教又开始与乡村政治形成一种交叉重叠的互构力量。藉此,通过山西义村的“三官大帝”供奉之考察,揭示出当前民俗宗教与村庄...

  • 煤窑神信仰与民国初年的山西大同矿区社会

    作者:张月琴 刊期:2013年第01期

    煤窑神是与煤矿生产紧密相关的人群崇信的神灵,也是煤炭业的行业神。民国初年大同矿区小煤窑林立,煤窑神信仰普遍存在。由此,由煤窑神信仰也引申了一些关于煤炭生产的禁忌。煤窑神信仰神灵体系的存在,体现了行业发展对神灵的要求和塑造。由煤窑神信仰阐发的禁忌是煤矿工人对煤炭生产经验的总结。窑主、人伙柜和窑工从各自利益的立场,以煤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