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研究

民俗研究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Folklore Studies

杂志简介:《民俗研究》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5年创刊,国内刊号为37-1178/K,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化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化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民俗史、民俗学史、非遗论坛、民间文学、学术前沿、实践民俗学、田野报告、黄河文化研究、民俗观察、礼俗社会研究、武术民俗研究、佳作赏...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山东大学
国际刊号:1002-4360
国内刊号:37-1178/K
全年订价:¥ 260.00
创刊时间:1985
所属类别:文化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山东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1.71
复合影响因子:0.86
总发文量:1310
总被引量:8938
H指数:33
引用半衰期:7.7692
立即指数:0.1382
期刊他引率:0.8621
平均引文率:23.5366
  • 日本、台湾的“社区营造”对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非遗保护的启示

    作者:刘晓春 刊期:2014年第05期

    1960年代开始,面对城市化过程中地方社会没落的境遇,日本与台湾地区开始了至今仍在持续的社区营造。社区营造基于地域社会的现有资源,由不同社会力量参与,合作方式多样,旨在通过改善居住环境,持续不断地促使地方社会生发内在的自生力量,走出日渐凋敝破败的困境,进而提高当地人的生活品质。这一经验对于中国大陆新型城镇化过程中非遗保护的启示在...

  • 空间再造与文化传承——栖霞古镇都村“非遗”保护工程实验研究

    作者:王德刚 刊期:2014年第05期

    现有的“非遗”保护模式多是基于在现有环境中采取一定手段实现“非遗”和“非遗”传承人的延续。但大的“非遗”保护工程往往是通过一个社区的整体改造,营造适宜“非遗”生存和发展的情境和语境,形成“非遗”集聚社区,实现对“非遗”的集群性保护。西方新马克思主义学者亨利·列斐伏尔提出的空间生产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论武器,即通过文化空...

  • 民间文化的数字化类型与空间演示——基于《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空间信息系统》的思考

    作者:刘先福; 张刚 刊期:2014年第05期

    民间文化是国家文化体系的基石,承载并传递着民族精神。对民间文化的数字化保护,在科技飞速发展、文化传承原生空间受到冲击的时代,尤为重要。《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空间信息系统》不仅继承了数字化存储的优势,而且应用了地理信息系统(GIS),从而提高了民间文化资源的空间演示效果,增强了科研的可利用性。GIS所具有的整合分析数据的优势,及其突出...

  • 北京辅仁大学的民俗学教学与研究——以《民俗学志》(1942-1948)为中心

    作者:张志娟 刊期:2014年第05期

    20世纪40年代,辅仁大学成立了人类学博物馆,随后创办了刊物《民俗学志》,登载民俗学研究相关论文,此外还开展过一系列相关活动,诸如设立民俗学课程与研讨班、宣传动员、实地调查等。这段过去被忽略的重要历史理应得到更多关注。

  • 马林诺夫斯基信仰功能理论的内在矛盾——以《信仰和道德的基础》为例

    作者:惠嘉 刊期:2014年第05期

    马林诺夫斯基认为神话-宗教有特许状的社会功能,该功能是社会生活存在的本质条件,且具有超越时空的有效性,它可以指引人类走出战后危机。但与此同时,他又强调特许状功能仅在特定语境之下方可直观,其动因也源自经验性的心理情绪。这看似自洽的理论背后隐藏着普适诉求和经验主义之间的内在矛盾,并最终导致了马林诺夫斯基关于自由和道德的悖论。

  • “阿尔及利亚影像”中的民俗与政治——布迪厄民俗知识体系资本化与其学术创业的内在关联

    作者:何振科 刊期:2014年第05期

    阿尔及利亚民俗影像的建构,内含布迪厄对民俗知识体系化、资本化的基本方法,即揭示民俗本身的策略性、民俗知识在社会行动中的策略性以及民俗知识资本在布迪厄学术体系中占位的策略性。对这三方面的认知、把握和学术表达,是他学术创业的关键之处与核心问题。

  • 城隍庙的钟声:昌邑民元“五·一八”惨案深描

    作者:刘宝吉 刊期:2014年第05期

    昌邑民元"五·一八"惨案俗称"杀秃子"。从表面看来,这一事件起因于剪辫这一近代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习俗变革,但以1907年的昌邑县城图为切入点的深描则表明:它根源于国体变动之际地方上激烈的社群冲突以及与政治象征的复杂关系,以士绅为主的传统精英与以"新学界"为代表的新潮精英之间的冲突是其主要特征。此事袒露出帝国体制下的地方社会生态...

  • 地方历史脉络中的屯堡叙事及其演变——以四川冕宁菩萨渡为例

    作者:龙圣 刊期:2014年第05期

    四川冕宁菩萨渡周王邓三姓祖先故事的形成表明,作为屯堡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屯堡叙事,是一个历史结构的过程。从地方历史脉络尤其是村落生活语境当中的家族关系出发,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上述过程。屯堡叙事的建构与其说是对历史的一种记忆,不如说是对当下家族关系的理解和阐释。

  • 中国明代祭祀礼仪在韩国的传播与影响——以当代韩国秋夕茶礼为例

    作者:连佳 刊期:2014年第05期

    韩国的秋夕节既保持了家庭团圆的主题内核,也传承了中国明代儒教影响下的家族祭祀。在翔实记录当代韩国秋夕家族祭祀礼仪的同时,与《大明会典》中的相关祭祀礼仪史料作对比研究,能充分显现出当代韩国秋夕茶礼对中国明代祭祀礼仪的传承,反映中国明代儒教思想和礼仪制度对韩国的深刻影响。

  • 20世纪上半叶通俗故事的文体特征及其现代性研究

    作者:侯姝慧 刊期:2014年第05期

    对通俗故事文体的研究,是在20世纪上半叶对文艺民族形式建构的问题中凸现出来的。通俗故事尝试创作与发展以“声音场”为中心的文学文体样式,目标是能够让大众读懂、听懂并起到社会启蒙的作用。该文体继承了“五四”新文化精神,作家、知识分子们为解救民族危亡,从书斋中的个人感悟式创作走出来,走进民众,从民众的生活、群体艺术中获得思想和灵感...

  • 性别冲突与话语权力——论建国前后牛郎织女传说的嬗变

    作者:漆凌云 刊期:2014年第05期

    牛郎织女传说在建国前有多种异文流传,其中讲述牛郎窃取天衣强迫织女成婚、织女婚后设法逃离人间的文本占多数,但王母或天帝迫坏两人婚姻的文本较少。建国后,牛郎织女传说由于深受民众欢迎,成为宣传新意识形态的工具。随着戏改运动中剧本的改造及改编进教材,牛郎织女传说中原有的男性与女性矛盾被消弭了,成为一个反封建礼教的文本。民间流传的口...

  • 汉语网络流行语词汇变异现象的社会语用分析

    作者:张婷 刊期:2014年第05期

    汉语网络流行语是网民之间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至今已越来越为人们所接受,成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网络流行语可以被视为一种语言变体。相比传统规范的汉语语言,汉语网络流行语的变异以词汇为主,主要表现为符号型、数字型、字母型、汉字型四种形式,其中以汉字型的变异词汇最多。从社会语用学的角度分析汉语网络流行语的词汇变异,揭示其独特的成因...

  • 食在方便——中国西北部关中地区一个村落的面食文化变迁

    作者:赵旭东; 王莎莎 刊期:2014年第05期

    食物作为人们日常生活必需品,其内涵仅局限于饮食本身,更多的是它在社会中所展现的文化的表达。中国西北部关中地区一个村落面食文化的变迁表明,无论是村民日常食物还是节庆筵席,面食制作技艺开始从手工转向机器,其作为礼物交换也变得更为商品化。其中,女性社会角色地位的变化在这里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当她们在家庭中承担一定的经济负担后,便需要...

  • 组织发展的历史境遇及生存逻辑——基于黔中J村“老协会”的生命历程考察

    作者:谢小芹 刊期:2014年第05期

    村庄治理是不同权力主体在村庄场域中的交互过程。改革开放后,各种民间组织重新兴起,成为村庄治理中的关键力量。J村个案显示,其"老协会"在21世纪前期彰显出独特的自主性和行动力,在村庄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后其自主性和行动力不断消解,最终被排斥在边缘位置,在村治中处于失语状态。民间组织的衰退并不意味着其可有可无,相反,扶持民间组...

  • 忧郁的狂欢——豫西骂社火的传衍之道

    作者:赵文; 王学文 刊期:2014年第05期

    河南省灵宝市东西常村的骂社火以两村通过性戏谑、互相辱骂祖宗的社火形式而闻名。这一非常态、反结构、狂欢化的社火在当下遇到传承发展的问题。现代国家政权的下沉,传统力量的边缘化,改变了骂社火背后的组织体系。“内生资金”来源渠道的缺乏,“外援资金”的不稳定和过于强势,威胁了骂社火的稳定举办。而这一地域社会在传统与现代、外来宗教与...